文档详情

第6章图像分割与边缘检测.ppt

发布:2017-04-24约8.62千字共77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六章 图像分割与边缘检测 ;6.1 图 像 分 割 ;图6-1 4连通和8连通 ; 4连通指从区域上一点出发,可通过4个方向到达区域内的任意像素; 8连通指的是从区域上一点出发,可通过8个方向的移动组合来到达区域内的任意像素。 图像分割有三种不同的途径: 将各像素划归到相应物体或区域的像素聚类方法, 即区域法; 通过直接确定区域间的边界来实现分割的边界方法; 先检测边缘像素,再将边缘像素连接起来构成边界形成分割。最常用的是利用阈值化处理进行的图像分割。 ;6.1.2 灰度阈值法分割 常用的图像分割方法是把图像灰度分成不同的等级, 然后用设置灰度门限(阈值)的方法确定有意义的区域或分割物体的边界。常用的阈值化处理就是图像的二值化处理, 即选择一阈值,将图像转换为黑白二值图像, 用于图像分割及边缘跟踪等预处理。 图像阈值化处理的变换函数表达式为 :;图6-2 阈值变换曲线 ; 在图像的阈值化处理过程中, 选用不同的阈值其处理结果差异很大。如图6-3所示, 阈值过大, 会提取多余的部分; 而阈值过小,又会丢失所需的部分(注意: 当前背景为黑色, 对象为白色时刚好相反)。因此,阈值的选取非常重要。 图6-3(a)原始图像的直方图如图6-4所示。分析该直方图可知, 该直方图具有双峰特性,图像中的目标(细胞)分布在较暗的灰度级上形成一个波峰,图像中的背景分布在较亮的灰度级上形成另一个波峰。此时,用其双峰之间的谷低处灰度值作为阈值T进行图像的阈值化处理,便可将目标和背景分割开来。 ;图6-3 不同阈值对阈值化结果的影响 (a) 原始图像; (b) 阈值T=91; (c) 阈值T=130; (d) 阈值T=43;图6-4 图5-3(a)所示图像的直方图 ; 1. 判别分析法确定最佳阈值 判别分析法确定最佳阈值的准则, 是使进行阈值处理后分离的像素类之间的类间方差最大。判别分析法只需计算直方图的0阶矩和1阶矩,是图像阈值化处理中常用的自动确定阈值的方法。 设图像总像素数为N,灰度值为i的像素数为Ni,则至灰度级K的灰度分布的0阶矩及1阶矩分别定义为 0阶矩:  ;1阶矩: ;由此可得各类的类间方差为 ; 2. p尾法确定阈值 p尾法仅适用于事先已知目标所占全图像百分比的场合。若一幅图像由亮背景和黑目标组成,已知目标占图像的(100-p)%面积,则使得至少(100-p)%的像素阈值化后匹配为目标的最高灰度, 将选作用于二值化处理的阈值。 ;6.1.3 区域生长 分割的目的是把一幅图像划分成一些区域, 最直接的方法就是把一幅图像分成满足某种判据的区域,也就是说, 把点组成区域。为了实现分组, 首先要确定区域的数目, 其次要确定一个区域与其他区域相区别的特征, 最后还要产生有意义分割的相似性判据。 ; 分割区域的一种方法叫区域生长或区域生成。假定区域的数目以及在每个区域中单个点的位置已知,则从一个已知点开始, 加上与已知点相似的邻近点形成一个区域。相似性准则可以是灰度级、 彩色、 组织、 梯度或其他特性, 相似性的测度可以由所确定的阈值来判定。方法是从满足检测准则的点开始, 在各个方向上生长区域,当其邻近点满足检测准则就并入小块区域中。当新的点被合并后再用新的区域重复这一过程, 直到没有可接受的邻近点时生成过程终止。 ; 图6-5给出一个简单的例子。此例的相似性准则是邻近点的灰度级与物体的平均灰度级的差小于2。图中被接受的点和起始点均用下划线标出, 其中(a)图是输入图像;(b)图是第一步接受的邻近点; (c)图是第二步接受的邻近点; (d)图是从6开始生成的结果。 ;图6-5 区域生长示例 ;6.2 边 缘 检 测 ;图6-7 图像中的边缘点 ; (1) 空间曲面上的不连续点。如标为A的边缘线,这些边缘线为两个不同曲面的或平面的交线,该点处物体表面的法线方向不连续,在A类边缘线的两边, 图像的灰度值有明显的不同。 (2)B类边缘线。B类边缘线是由不同材料或相同材料不同颜色产生的。图中桌面由两种不同材料组成,由于它们对光的反射系数不同, 使B边缘线的两侧灰度有明显不同。 ; (3)C类边缘线。C类边缘线是物体与背景的分界线。如图中圆柱上有两条C类边缘线,这类边缘线一般称为外轮廓线。在C类边缘点上,三维物体表面的法线方向是连续的,出现边缘点是由于从一定视角看物体时,C类边界点是物体与背景的交界处。由于物体与背景在光照条件与材料反射系数等方面差异很大, 因此在C类边缘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