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诗歌鉴赏题 备考策略.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2006年高考全国17套试卷诗歌鉴赏题特点 1、选材范围扩大 2、题材丰富多样 3、试题难度增加 4、题型稳中有变 诗歌鉴赏题失误的原因 1、没有读懂诗意 2、不具备相关知识 3、不会借助语境 4、不会推敲题目 5、没有答题经验 6、不会恰当表述 这些问题中既有鉴赏常识的问题,也有鉴赏要领与方法的问题。 * * 高考诗歌鉴赏题 备考策略 1、选材范围扩大 以往诗歌鉴赏题一般局限于考唐诗,偶尔考点宋词、元曲之类,今年各地语文试题打破了这一常规,除了天津、福建、湖北考唐诗,全国Ⅱ卷、安徽考宋词,上海、浙江考元曲外,绝大多数省市考查了平常不大涉及的诗歌,如全国Ⅰ卷、辽宁、江西、四川考宋诗,湖南、重庆、广东等地考清诗,另外北京考魏晋诗,江苏考元人词,山东考近代诗,呈现出多姿多彩的局面。 2、题材丰富多样 主要涉及的题材有:写山水田园的:黄庭坚《题竹石牧牛》、陶渊明《移居(其二)》、谭敬昭《粤秀峰晚望》,写闲居逸趣的:苏轼《东坡》、张可久《人月圆·山中书事》、无名氏《正宫·叨叨令》、李商隐《端居》,写羁旅怀乡的:王罔运《晓上空泠峡》、魏初《鹧鸪天》、周密《夜归》,写送别友人的:刘过《柳梢青·送卢梅坡》、严维《丹阳送韦参军》、韩琮《暮春浐水送别》、杨万里《三江小渡》,写边塞风光的:张籍《凉州词(其一)》,写农村风光的:王炎《南乡子》,咏物抒怀的:薛宝钗《咏白海棠》、林黛玉《咏白海棠》、张维屏《新雷》、龚自珍《己亥杂诗》 3、设题难度增加 如全国卷Ⅰ是两题四问,江苏卷是三题四问,设题密度明显增大。与历年高考古诗鉴赏不讲全诗的宏观测试,而注重抓点带面不同的是,2006年更注重文学鉴赏综合能力的考查,且是由点及面,点面俱到。如全国卷Ⅰ考了全诗的层次、内容以及“竹石牧牛”图的含意。再如安徽卷第12题的(2)小题:“作者在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全词内容具体说明。”江西卷第14题的(2)小题:“诗人采用什么手法表达作品的主旨?试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这些鉴赏试题要求考生结合全诗全词来作答,由此透露的信息也是显而易见的。 4、题型稳中有变 高考诗歌鉴赏题语言(诗眼、炼字)仍是考查重点。如上海卷的“倦”、江西卷的“交情”等考诗眼;辽宁卷的“铿然”、广东卷的“带”、江苏卷的“又”、福建卷的“敌”考炼字。 表达技巧(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仍是考查重点,并给予了较大比重的分值。如江苏卷的反衬,湖南卷的比喻、拟人、贬词褒用,江西卷的比喻、对比、象征,福建卷的互文、借景抒情,天津卷的衬托对比和虚实相生,安徽卷的比喻,湖北卷的融情于景,北京卷的白描等等。 高考诗歌鉴赏题变化之处是更注重思想内容的把握和品析,更注重诗歌的整体把握和鉴赏。如全国卷Ⅱ、浙江卷、四川卷、重庆卷、山东卷始终围绕着诗中情感的把握体味设题,而对诗歌的整体把握和鉴赏,湖南卷、四川卷、全国卷Ⅰ、上海卷、安徽卷都在此方面有所尝试。 2006年高考全国17套试卷诗歌鉴赏题给我们的启示: 1、高考诗歌鉴赏题选材范围的扩大,与高考的连年取用,耳熟能详的名家名作可选范围愈来愈窄有关,命题者为了避免重复选择名家的诗作而造成的撞车,也为了更全面、客观地考查考生的综合理解和鉴赏能力,不约而同地采用了不知名作家的作品。如全国卷Ⅱ的王炎、上海卷的张可久、广东卷的谭敬昭、江苏卷的魏初、湖北卷的严维、四川卷的周密、重庆卷的张维屏、安徽卷的刘过、山东卷的王闽运,都是我们比较陌生的名字,我们对他们知之甚少,或者完全一无所知。在复习中我们除了要注意引导学生依托教材,兼顾读本,拓展阅读视野,关照不同时代诗歌的大体流变之外,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更深入地研读诗歌本身,在诗歌的阅读中寻找解题的相关信息,力求知人论世,知人论诗,因诗入题,以诗解题。 2、针对高考诗歌鉴赏题设题难度增加,题型稳中有变的特点,我们要关注考查综合能力的题型,如对比题、评点题,开放题。注意设题角度的变化,以赏析诗歌语言、表达技巧、思想情感为训练重点,以点带面。适当增加训练难度,提高综合鉴赏能力,做到以变应变。还要引起注意的是今年上海卷、北京卷又考了选择题,上海高考诗歌鉴赏是率先考查主观题的,为什么又转而恢复客观的选择题呢?是否因为考虑到考试的信度,为了能拉开档次?它给我们提供的信息应当引起思考,遇到此类题型也不妨练一练。 3、从三年福建卷诗歌鉴赏题来看,命题思路具有延续性:题量从2004年的一题两问,到2005年、2006年的两题两问;设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