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旅游业发展概述.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我国旅游业发展概述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旅游业取得的巨大成就 (一)1949-1978年 第一家旅行社——厦门的华侨旅行社 建国后 面对外国人的旅行社——中国国际旅行社在北京诞生 1955年 华侨旅行服务总社在北京成立 1957年 成立中国旅行游览事业管理局,作为国务院的直属机构,负责全国旅游事业的管理。 1964年 1974年 周恩来总理提议,保留华侨旅行服务社总社,同时加用中国旅行社总社名称 (二)1978年—今 1 旅游产业的发育时期(1978-1991年):从传统计划经济中脱颖而出 2 旅游产业的成长期(1991-2001年): 在市场经济中寻求发展 3 旅游产业的发展期(2001年至今): 发展势头迅猛,产业形象日益鲜明,规模不断壮大 中国旅游业发展经验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旅游业从小到大,由弱变强,国内旅游市场规模 已经居全球第一位,接待入境旅游和公民出境旅游居全球第三位,旅游外汇收入居全球第四位。 (一)产业性质得到深化 1981年,全国旅游工作会议:旅游事业是一项综合性的经济事业,是国民经济的一个组成部分。 199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旅游业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2006年,中国旅游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旅游业为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 2009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 1、产业属性 2、功能地位 20世纪80年代,旅游业是重要的创汇产业;90年代,旅游业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旅游业成为扩大内需的重要手段;21世纪,国家把发展旅游业作为拉动消费、树立国际形象、广泛涉及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的复合型产业。 (二)产业体系培育不断完善 从产品上看 观光旅游——自驾车旅游、公务商务、会展奖励、休闲度假、特种旅游等旅游类型的比重越来越大 从空间上看 以观光为主的点线结构——以区域旅游为主的板块结构 从产业形态上看 形成一批具有国际水准的旅游吸引物、旅游设施和旅游企业。 (三)市场发展均衡化 西方旅游国家一般都以国民旅游作为发展旅游业的起点;我 国则采取了先入境、后国内、再出境的发展次序。 1.入境旅游市场 全年入境旅游人数13241万人次,同比下降2.2%,2011年时为 增加1.2%;其中,外国人入境旅游人次微幅增长0.3%,香港、澳 门和台湾入境旅游人次下降2.9%. 不足:外国人比例偏低(占17.78%),受政治、经济、自然 环境影响较大;旅游产品尚不能满足外国旅游者的需要;国际 化旅游目的地欠缺;外资旅行社多直接瞄准高端的会务市场、 邮轮市场等,来华旅游业务竞争加剧;国际饭店集团进军豪华 饭店之后,又纷纷争抢经济型饭店。 2.国内旅游市场 改革初期,采取“不提倡、不宣传、不反对”政策。1993年提出“搞活市场、正确领导、加强管理、提高质量”的指导方针。2012年统计公报显示,全年国内出游人数高达29.6亿人次,国内旅游收入突破2万亿元人民币。 制约因素:旅游企业软件较弱、管理松散、粗放经营、规模较小、科技含量偏低、产品单一、从业人员素质不高等问题,竞争能力较弱。 3. 出境旅游市场 快速发展,已成为亚洲最大、全球重要的新兴客源大国。截止2012年2月1日,我国已开放中国公民出境旅游目的地国家或地区共有141个,已经实施的113个。2012年国内居民出境人数8318万人次,增长18.4%;其中因私出境7706万人次,增长20.2%,占出境人数的92.6%. 不足:给予个人旅游签证的国家仍不多,非团体出境旅游未正式放开,开放的旅游活动规模尚小;出境旅游集中于周边国家和地区,中远程人数不多;出境旅游市场尚欠规范。 30年来管理方式经历了企业管理、行业管理到公共管理的演变 过程,体制变迁,实现了由政府管制、主导、引导到服务和监督 的职能转换,体现在: (四)管理方式多样化 管理对象:从管理直属企业到管理旅行社、饭店行业,继而 延伸到旅游全行业,由旅游景点开发到旅游目的地建设;由一 个部门、一个行业拓展到全行业、目的地和全社会; 管理手段:由单一的行政指令到通过制定国家和行业标准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