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刘鸿雁-树木生长如何应对干旱材料.pptx

发布:2017-04-04约3.16千字共35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树木生长如何应对干旱 刘鸿雁 胡国铮 许重阳 蒋鹏 上官淮亮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 1. 科学问题 2. 树轮研究的挑战 3. 野外观测实验的启示 4. 讨论 5. 小结 提纲 干旱威胁下的森林:林草交错带 (图片引自中国国家地理) 科学问题 林草交错带分布在半干旱区,占地球表面积的16.7% 全球森林覆盖度图 林草交错带面临气候干旱化的威胁 1950-2008全球干旱化趋势(Sheffiled et al., 2012, Nature) 根据Thornthwaite公式和Penman公式计算的全球干旱化趋势都在加剧 科学问题 林草交错带森林衰退最为明显 (Allen et al., 2010) 科学问题 林草交错带未来会继续变干 (IPCC, 2007) 科学问题 林草交错带未来动态的极不确定 科学问题 林草交错带的动态可以反馈未来气候变化 森林减少-降温(高纬度地区) -升温(低纬度地区) 半干旱区森林的消失能抵消人为排放CO2带来的升温效应的20% 科学问题 中国森林的出路:林草交错带造林 中国湿润区已经没有造林的物理空间,未来增加的森林将主要分布在干旱林线; 两个科学问题:(1) 气候干旱化如何导致森林生长衰退以至死亡?(2) 林草交错带造林能否实现预期的碳汇? 科学问题 核心问题:树木生长如何应对干旱? 科学问题 如何定义干旱:起始?终止?持续时间?强度?空间范围? 指标 考虑变量 时间尺度 优点 缺点 PDSI (Palmer 1965) 降水、温度 单一尺度 基于水量平衡方程、考虑前期影响 时间尺度单一 SPI (Mckee et al. 1993) 降水 多时间尺度 计算简便、多尺度 考虑因素较少 SPEI (Vicente 2010) 降水、温度、蒸发 多时间尺度 多时间尺度、计算简洁、同时考虑降水和温度 暂未发现 如何定义生长:起始?终止?持续时间?强度?生长量? 树轮研究的挑战 干旱梯度上的树轮研究 亚洲内陆林草交错带 沿降水梯度采样 结合国际树轮库 半干旱区生长下降 半湿润区生长稳定 (Liu et al., GCB, 2013) 树轮-气候相关分析 半干旱区:与当年3-8月最高温显著负相关,与当年4-9月降水量显著正相关 半湿润区:与以上气候指标的相关不显著 (Liu et al., GCB, 2013) 树轮研究的挑战 种间差异性 与SPEI的关系分析显示了明显的种间差异性 树轮研究的挑战 干旱梯度上的森林死亡和更新 俄罗斯后贝加尔地区沿干旱梯度的四个地点 每个地点选择大中小斑块,每一斑块全样地取样,包括死树和活树 内蒙古类似取样,土壤水分观测 树轮研究的挑战 森林死亡的空间格局 死亡百分比(%) 样地/气候梯度 沿干旱梯度森林大斑块的死亡率下降; 小斑块的死亡率上升。 森林更新在干旱期更明显 树轮研究的挑战 树木个体存在不同的适应性 活树生长量年际变化小,死树生长量年际变化大,活树的生长相对于死树有更大的弹性 年份 BAI(mm2/yr) 树轮研究的挑战 本世纪初以来的气候变干可能导致弹性低的树木死亡 生长季土壤水分不足是限制因子? 生长季初期和后期森林土壤含水量均高于草原 生长季中期森林土壤含水量明显低于草原 树轮研究的挑战 树轮研究的挑战 树轮研究中难以解决的问题 干旱: 1)土壤水分条件高度的空间异质性; 2)季节差异性; 3)干旱影响的阈值。 树木: 1)个体水平上不同的抗性; 2)生长以外的适应(死亡和更新)。 树轮研究:以统计关系为主,难以完全捕捉树木生长与干旱之间的复杂关系 野外观测试验的启示 观测试验方案 地点:内蒙古多伦县 树种:小叶杨、华北落叶松、樟子松 时间:2011-2014(2012年明显干旱) 观测内容: 树木生长量:Dendrometer(连续),形成层细胞分裂(每周) 树木生长策略: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SC, 每两周) 土壤水分:EM50土壤温湿度仪(连续) 树木水分含量:树芯取样实测(单次) 树干液流:Sapflow(连续) 树木生长的季节动态 野外观测试验的启示 生长季早期受温度变化影响,后期受水分变化影响。 不同降水条件下的树干液流 小叶杨在干旱年份的树干液流反而高于湿润年份; 华北落叶松和樟子松则相反。 小叶杨 华北落叶松 樟子松 野外观测试验的启示 次降水与干液流 在非降水时小叶杨也出现明显的树干液流,说明其利用的水分不是直接来源于降水。 野外观测试验的启示 树干储水与树木生长 小叶杨芯材含水量达60%以上,显著高于樟子松和华北落叶松; 小叶杨根系主要分布在20cm的表层。 野外观测试验的启示 不同树种的水分利用策略 华北落叶松和樟子松为节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