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抗菌药概述.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抗菌药物概述;抗菌药物概述; 对细菌和其他微生物、寄生虫以及癌细胞所致疾病的治疗统称为化学治疗。
用于化学治疗的药物称为化疗药物。
;是指药物抑制或杀灭微生物的能力。一般可用体内(化学实验治疗)和体外两种方法来测定。
; 是以人工方法使实验动物感染微生物,然后给药物治疗,观察微生物数目变化或动物死亡数及死亡时间的延长,以判断药物作用与疗效。
这一方法所得结果比体外实验可靠,但不能将动物结果直接应用于临床。; 对临床用药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它是将活的微生物接种于含有培养基的容器或试管内,加入适当浓度的药物,观察其对微生物繁殖的抑制和杀灭作用。
临床上常用MIC和MBC 评价抗菌药物的抗菌活性。
;常用术语; 是指能抑制微生物生长、繁殖,而无杀灭作用的药物。如:四环素类、红霉素、氯霉素、磺胺类等。; 指细菌与抗菌药物短暂接触后,当药物低于最低抑菌浓度或被清除以后,细菌的生长仍然受到持续的抑制。;PAE亦是评价抗菌药物活性的重要指标之一,又是设计、制订给药方案的重要参数。PAE时间越长,其抗菌活性越强;并且可根据PAE的时间延长给药间隔。
各种抗菌药物对革兰氏阳性球菌都有不同程度的PAE。对革兰氏阴性细菌只有氨基糖苷类与喹诺酮类药物有比较满意的PAE,碳青霉烯类及第四代头孢菌素对革兰氏阴性杆菌有中等程度的PAE,青霉素及第一、二、三代头孢菌素则几乎没有。;MIC的临床意义 ;抗菌药物概述;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 细菌细胞壁能抵御菌体内强大的渗透压,具有保护和维持细菌正常形态的功能。当细胞壁缺损时,由于菌体内的高渗透压,使等渗环境中水分不断渗入,加上自溶酶作用,致使细菌膨胀、变形、破裂、溶解而死亡。;;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多粘菌素:
与细胞膜内磷酯结合→细胞膜通透性↑→细胞内重要物质外漏→细菌死亡。
制霉素、二性霉素 B:
与真菌细胞膜麦角固醇结合→形成孔道→细胞内重要物质外漏→真菌死亡。; 近年来,蛋白质合成的研究发展很快,有关抗生素的作用机理也得到一定程度的阐明。
作用于蛋白质合成的药物有氨基糖苷类、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类、四环素、氯霉素等。; 抗菌药物对细菌的核蛋白体有高度的选择毒性,而不影响哺乳动物蛋白质合成。
细菌为原核细胞,其核蛋白体为70S,由30S和50S亚基构成;
哺乳类动物为真核细胞,其核蛋白体为80S由40S和60S亚基构成。
;氯霉素、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与细菌核蛋白体50S亚基结合,可逆性抑制蛋白质合成。
四环素与核蛋白体30S亚基结合而抑制细菌。
氨基糖苷类与细菌核蛋白体30S亚基结合,影响蛋白质合成全过程而呈杀菌作用。; 磺胺类及甲氧苄氨嘧啶(TMP)可分别抑制细菌二氢叶酸合成酶与二氢叶酸还原酶,妨碍细菌叶酸的代谢,阻碍核酸前体物质嘌呤、嘧啶的合成,最终影响细菌核酸合成,从而抑制细菌的生长和繁殖。 ;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喹诺酮类抑制细菌DNA回旋酶从而影响细菌DNA的合成。
利福平抑制DNA依赖的RNA多聚酶,影响mRNA的合成,从而妨碍细菌的生长、繁殖。 ;*;抗菌药物概述;三种不良反应; 1.毒性反应
毒性反应与药物剂量有关,抗菌药物在超过一定剂量时出现,有些遗传缺陷、病理状态或与其它药物合用,病人对药物敏感性增加,治疗剂量也可以出现。;◆抗菌药物常见的毒性反应可表现在多个组织或器官的损害。
◆主要有:①神经系统的损害;
②肝、肾毒性;
③血液、造血系统损害;
④心血管系统毒性(如:林可霉素快速推注可引起昏厥、血压下降、心电图改变、偶尔可引起心跳及呼吸暂停); ⑤胃肠道反应。
; 2.过敏反应
表现为:皮疹、皮炎、血清样反应、血管神经水肿、过敏性休克等。; 3.二重感染(菌群失调症)
一般在应用抗菌药物后20天内出现。
广谱抗生素或多种抗菌药物联合应用是诱发二重感染的重要条件。
年老、体弱、恶性肿瘤患者或用抗代谢药物、腹部手术、脑外伤或器官移植后用抗菌药物更易出现。;◆二重感染的表现:
口腔黏膜及舌体出现溃疡、白色斑点;
女性阴道分泌物增多,外阴瘙痒;
发热、腹泻、大便中有脓血等。
若发现此类症状,应及时报告给医生,不要自行服药处理。
;抗菌药物概述; 一种病原菌仅对一种抗菌药产生耐药性者称为单药耐药。; 近年来多重耐药菌株已非常普遍,对公众健康已构成严重威胁。如多重耐药结核菌(MDR-TB)的发生,已引起全球性的重视。; 是指自然界中细菌的某些种、属、株或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