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多元智慧之评量.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兒童多元智慧之評量
一、前言
傳統的智能理論認為人類的認知是一元化的,而且每一個個體用單一的量化智能(IQ)就可以適切地描述,然而,很多事實證明IQ高的人不一定成就高,反之亦然(陳玫岑、劉源昌,民90)。在以能力為導向的今日社會,「多元智慧」因為尊重學生的不同智慧發展及個別差異,而更能符合時代的潮流及需求。
「多元智慧」在教育上的意義主要不在於人類究竟可能具備哪幾種智慧,而是提醒人們用宏觀的視野去看待智慧。尤其,身為教育工作者更應該提供多元管道,讓具有不同智慧的學習者各展長才,不以傳統的一元論評斷孩子的成就(郭俊賢、陳淑惠,民89a)。
二、多元智慧與九年一貫課程
1983年美國哈佛大學教授Howard Gardner首度提出人類至少有七個智慧面向的「多元智慧論」,隨後並於1995年加入自然觀察者智慧。多元智慧(multiple intelligences)或譯為多元智能、多元智力,包括:邏輯數學、語文、空間、肢體動覺、音樂、人際、內省、自然觀察等八種。
「多元智慧理論」主張兒童的智慧是多元化的,強調並非只有一條途徑才可達到預設的學習目標。所以,教師必須尋找各種方法來催化、喚起,或是誘使學生展現出他們的智能全貌(郭俊賢、陳淑惠譯,民89b)。既然,教師的教學方法如此靈活多變,則其評量的方式自然亦呈現多樣化。
多元智慧理論的評量著重於工具與方法的多樣性,與標準化測驗或常模參照的評量方式不同,其主要採用真實性評量。真實性評量就是讓學生在適當的情境配合下,表現出他們的學習成果。真實性評量包含紙筆測驗、實驗操作、展示作品、檢核表、教師觀察、歷程檔案、口語報告、...等多種的工具和方法。運用多元智慧評量是教師專業的表現,更是提昇教育品質及教學效能的必要性系統工具。
近年來,國內的教育改革從「開放教育」、「小班教學」,到今日的「九年一貫課程」,都強調課程的統整化、教材的生活化以及教學和評量的多元化,其目的不僅只是知識的傳授及經驗的傳承而已,更是為了發掘及引導學生各層面的智能發展,其理念與多元智慧理論強調多元學習及評量的主張不謀而合。「多元智慧論」是現在最重要的教育理念之一;而「九年一貫課程」則是我國目前教育改革的核心政策。目前,以能力為主的基本學力測驗及多元入學方案代替了傳統的聯考制度,表示「多元評量」取代了傳統的「單一評量」,勢必為學校系統的教學評量方式帶來新的衝擊。
三、多元智慧評量的方法
(一)多元智慧評量架構與流程
多元智慧的評量包括八個智慧面向,以一個課程單元而言,共計進行前測(安置性評量)、中測(形成性評量)及後測(總結性評量)三部分,前測可以初步了解學童的智慧面向發展,中測及後測則評估課程對學童智慧面向的影響,並更加確認學童八個智慧面向發展的程度,而評量過程中所有的評量題目也都根據八個智慧面向的特質分別擬定。茲將其評量架構及流程繪圖如下:
(二)多元智慧評量工具
1.小朋友自評量表(前、後測)
非常不同意:如果你真的不喜歡而且不會這樣做
2.班級導師評量表(前測)
被評量者班級: 年 班 號 被評量者:
3.學生實作評量表(中測)
4.學生行為日誌(中測)
5.課程內容自評表(後測)
(三)多元智慧評量的計分方式
依本架構而言,多元智慧評量的計分方式,分為前、中及後測,前測包括小朋友自評量表及班級導師評量表,中測包括學生實作評量及學生行為日誌,後測則包括小朋友自評量表及課程內容自評表。當教師及學生完成以上之表格後,教師即可運用以下之計分方式,以便於了解學生多元智慧面向的發展情況。
評量方式 運用的量表 計分方式 前測 小朋友自評量表(50%) 問卷題目的勾選,分為非常同意、同意、不同意及非常不同意四項,依序分別給予4~1分,問卷的內容敘述題目共計16題,每一個智慧面向皆為2題,題目分佈情況如下:語文智慧→1、5題;數學─邏輯智慧→2、3題;視覺─空間智慧→4、7題;音樂智慧→8、9題;肢體─動覺智慧→6、11題;人際智慧→10、12題;內省智慧→13、14題;自然觀察者智慧→15、16題。以每一智慧面向為單位,統計學生每一智慧面向題目的勾選狀況,並分別乘以50%即可得知該智慧面向之分數。舉例:某生第2題勾選非常同意得4分、第3題勾選同意得3分,則該生數學─邏輯智慧之分數為(4+3)*50%=3.5。
班級導師評量表(50%) 根據班級導師對每一個學生智慧面向的表現狀況勾選,從非常明顯到非常不明顯依序給予4~1分,再乘以50%即可得知該智慧面向之分數。舉例:教師勾選某生之數學─邏輯智慧面向為非常明顯,則該生數學─邏輯智慧之分數為4*50%=2。 中測 學生實作評量(25%)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