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地理必修三第一章习题.doc

发布:2017-01-05约5.29千字共6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必修三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1.1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一、选择题 下图示意我国甲、乙两区域,读图回答1~3题。 1.关于甲、乙两区域河流特征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甲区域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乙区域以雨水补给为主 B.甲区域以内流河为主,乙区域以外流河为主 C.甲区域以春汛为主,乙区域以夏汛为主 D.甲区域水系呈向心状,乙区域水系呈放射状 2.甲、乙两区域分别盛产棉花和天然橡胶,其共同的区位优势是(  ) ①夏季热量充足 ②劳动力价格较低 ③农业科技发达④农业机械化程度高 A.①③ B.①② C.②③ D.③④ 3.A、B两地是我国少数民族的聚居地,也是国家重点扶贫地区,制约两地经济发展的共同因素是(  ) ①多山的地形 ②干旱的气候 ③对外联系不便 ④生产方式落后 ⑤水资源短缺 A.①②③ B.②③⑤ C.①③④ D.②④⑤ 4.我国经济发展出现东、中、西地带性差异是一系列自然原因、社会原因和经济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东部地带经济发展水平高、速度快的原因有(  ) ①主要位于东部季风区内,气候湿润、雨热同期,农业发展条件优越 ②改革开放首先从沿海起步,具有区位和政策优势 ③地处亚欧大陆腹地,地域辽阔,承东启西 ④历史上形成的社会经济基础雄厚,人们的思想观念比较开放 A.①②③ B.①②④C.②③④ D.①③④ 读“北纬30? 附近三个三角洲的位置示意图”,回答5~6题。 5.关于图中三角洲自然地理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三条河流的汛期在季节上不一致B.三地的气候特点相似 C.三地地势低平,土壤肥沃D.三地的植被类型相同6.关于以上三角洲人文地理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三地都有水稻种植业的分布B.灌溉水源是三地农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C.三河两岸都曾是世界古文明发源地D.三地都是本国高新技术产业发达地区 读“我国东部四个省(市)2008年三大产业构成及GDP值表”,回答7~8题。 省区 三大产业构成(%) GDP(亿元) 产业① 产业② 产业③ 北京 30 68 2 8 879 a 56 32 12 7 081 b 50 45 5 17 633 c 25 45 30 1 121 7.内蒙古的畜牧业、畜产品加工和畜产品销售属于的产业分别是(  ) A.①②③ B.③②①C.③①② D.②③① 8.a、b、c代表的省份可能是(  ) A.海南、浙江、黑龙江 B.黑龙江、浙江、海南 C.浙江、四川、黑龙江 D.黑龙江、四川、浙江 太湖平原气候温和湿润,水网稠密,土壤肥沃,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和三大桑蚕基地之一,素以“鱼米之乡”而闻名。吐鲁番盆地在自然条件和人文景观方面,有许多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堪称独特,因而引发旅游者的强烈兴趣。所产长绒棉、瓜果品种优异,尤其是哈密瓜、葡萄驰名中外。据此回答9~10题。 9.在我国的地理分区中,太湖平原和吐鲁番盆地在两个不同的区域上,其根本原因是(  ) A.纬度差异巨大 B.空间距离遥远 C.中间相隔更多地形区 D.整体状况区别明显 10.两地农业发展的制约性因素是(  ) A.太湖平原土地较少,吐鲁番盆地劳动力不足 B.太湖平原土壤贫瘠,吐鲁番盆地土壤矿物质缺乏 C.太湖平原土地租金过高,吐鲁番盆地距离市场过远 D.太湖平原气象灾害多发,吐鲁番盆地过于干燥 二、综合题 11.(2009·江苏地理)我国A区域位于沿海,海陆交通便利;B区域位于内陆山区,有两条省道通过,拥有丰富的煤铁资源。下表是两区域部分统计数据,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区域项目     A B 人口(万人) 2 239 3 508 面积(平方千米) 27 080 55 375 耕地面积(千公顷) 989 2 760 GDP(亿元) 16 013 5 276 城市化水平(%) 67.5 35.5 三次产业结构 2∶47∶51 26∶44∶30 每万人大学生数(人) 343 91 单位GDP能耗(千克标准煤/元) 0.26 0.54 (1)两区域发展经济的相对优势是:A区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区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A区域和B区域合作发展,产生下列要素的流动。从A区域流向B区域的主要是(填选项代码)________,从B区域流向A区域的主要是(填选项代码)________。 ①资金 ②劳动力 ③技术、管理 ④原料、燃料 ⑤劳动密集型产业 (3)分析技术和资金的流动对流入区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