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点-宏观经济学.pdf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知识点-宏观经济学
《审计专业相关知识》--宏观经济学
第一章 概论
知识点一、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了解)
(一)宏观经济学的产生
1.亚当斯密的 《国富论》是现代西方经济学
的开端。
凯恩斯的 《通论》被认为是现代宏观经济学
诞生的标志。
2.20世纪60年代末到 70年代初西方出现
“滞胀”,即经济增长停滞(产出不变)、存在大
量失业与通货膨胀并存(通货膨胀与失业率同时
上升)。
(二)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社会总体
的经济活动
【注意】微观研究个体经济活动,微观是宏
观的基础,但总体经济行为决非个体经济行为的
简单加总。
(三)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内容
1.短期经济周期波动中的失业和通货膨胀
问题。
2.长期经济增长问题。
知识点二、市场失灵与政府干预(掌握)
公共物品、外部性、不完全竞争、不完全信
息会造成市场失灵,需要由政府进行干预。
【链接】宏观经济失衡、收入分配不公、经
济秩序失范也会造成市场失灵,也需要由政府进
行干预。
(一)公共物品
1.特点: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区分公共物
品和私人物品的标志)
(解释:某个人无法阻止他人去同时利用路
灯,此即非排他性。某个人利用路灯也并不影响
他人利用路灯,你的消费不会减少其他人的消
费,此即非竞争性。)
2.例子:国防、广播电视、灯塔、警察、道
路等
3.政府干预方式:公共物品的生产和消费问
题不能由市场上的个人决策来解决,必须由政府
来承担提供公共物品的任务。
(解释:公共物品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决
定了人们不用购买仍可以进行消费,因此公共物
品就没有价格,生产者也就不愿意向社会提供公
共物品。所以,必须由政府来承担提供公共物品
的任务。)
(二)外部性
1.定义:指单个家庭或厂商的经济活动对其
他家庭或厂商的外部影响,也称为外在效应或溢
出效应。(简单理解为某些经济活动导致外部其
他人受益或受损。)
2.分类:
3.政府干预:针对外部性会造成资源配置失
当,政府可采取多种方案,目的在于优化资源配
置。
(1)征税(针对生产的外部不经济):由政府
向引起外部不经济的企业征税。即把引起外部不
经济的外部成本转给引起这件事的生产者。此
时,污染就成为生产者成本的一部分,使私人成
本增加到与社会成本相等。
补贴(针对生产的外部经济):由政府向引起
外部经济的生产者给予补贴。即把引起外部经济
的外部收益转给引起正外部性的生产者。此时,
外部收益就成为生产者收益的一部分,使私人收
益增加到与社会收益相等。
(2)企业合并:通过将外部经济的企业与外
部不经济的企业合并为一个企业的方式
(3)明确产权
(4)政府直接管制
(三)不完全竞争
知识点五、关于国民收入的几个重要概念及其相
互关系(掌握)
知识点六、国民收入核算方法(掌握)
(一)支出法
通过核算整个社会在一定时期内购买最终
产品和劳务的总支出 (即最终产品的总售价)来
计量GDP.即GDP=C+I+G+(X-M)。
(二)收入法
通过核算整个社会在一定时期内获得的所
有要素收入,即企业生产成本来计量GDP。
实际核算中常有误差,因而还要加上一个统
计误差。
知识点七、储蓄与投资恒等式(熟悉)
两部门 三部门 四部门
参与部门 消费者、厂商 消费者、厂商、政府 消费者、厂商、政府、国外
支出角度 y=C+I y=C+I+G y=C+I+G+ (X-M)
国民收入=工资 +利息+
y=C+S+T (T:总税收-转移支付,y=C+S+T+Kr (Kr:本国居民对外国
收入角度 租金+利润=消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