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北固山下》精编课件.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次北固山下? 王?湾 次北固山下 北固山今在江苏省镇江市以北,三面临江。 诗题中的“次”字一般解作“停泊”,但根据诗意,在这里应解为“经过”,因为从颔联即可察知:诗人所乘之舟是在江中行驶的。 思考:题目中“次”、“北固山”分别什么含义? 解题 次北固山下,意思是泊舟停宿于北固山下。北固山三面临江,形势险要,号称“天下第一江山”。 作者家住洛阳,旅于江南,在这座山下停泊,被这里开阔秀丽的景色所吸引,写下了这首诗。 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这首诗是写乡愁的。 王湾(693~751)唐代诗人。字号不详。洛阳(今属河南)人。开元五年(717)唐朝政府编次官府所藏图书,9年书成,共200卷,名为《群书四部录》。《全唐诗》存诗十首。 作者简介 (首联)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颔联)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颈联)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尾联)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次北固山下 (唐) 王 湾 五言律诗 【注释】 ①客路,当指驿道,是旅客来往所走的道路。镇江是当时水陆交通的枢纽,故以“客路”与“舟行”相对应。 ②潮平,指潮与岸齐,因而两岸显得宽阔,这是春潮初升时的景象。 ③风正,指顺风,且风力不大,所以帆是悬挂之形。 ④残夜,夜将尽时分,太阳从东方升起,又因镇江跟东海相距不远,故称海日。 ⑤旧年,相对于新年而言,旧年未尽而江上春潮已生,故谓“江春入旧年”。 ⑥乡书即家书,指诗人寄给洛阳家中的信;旧谓鸿雁可以传递书信,故诗人有托书于归雁之意。按:鸿雁传书,实无其事。 客行的道路绕向青青山外,船儿划开悠悠绿水向前航行。春潮涨满,两岸之间水面宽阔,和风顺着航向,一面白帆高悬。夜幕还没有褪尽,旭日已在江上冉冉升起,还在旧年时分,江南已有了春天的气息。家信怎样寄给故乡的亲人呢?北归的大雁正飞向洛阳城边。 诗意 《次北固山下》这首诗哪些句子直接抒情?哪些句子属于写景?能说出来这是什么写作手法吗? 明确:第七、八句直接抒情, 第一至六句属于写景。 先写景,再抒情,景为情设,情因景生,这是诗歌里常用的情景交融写作手法。 首联:写青山与绿水掩盖不住旅途忧郁的情怀; 颔联:写江水浩渺、视野开阔的景色; 颈联:写景致的缺憾——残夜中的海日和旧年中的江春,使人顿生惆怅之情; 尾联:抒写思乡之情。点明主旨,呼应上文。 这首写景诗的特色是借助长江风景的描写,写出诗人的乡愁乡思,即景生情。 赏析 1.“青山”指北固山,“绿水” 指长江。 2.此处加了“外”“前”两字,将北固山的位置,确定得不能用于别处,见得旅程介于水陆之间,因此和下联“两岸”“一帆”描写水陆发生密切关系。诗人以平实之笔开篇,犹如画家作画以前在纸上铺设的底色,为抒情言志创设出收缩自如的挥洒空间。 诗人一落笔写自己岸上的旅途在望不到的青山之外,显然这里是诗人的想象,这就隐含了诗人并没有到达终点,可见旅途是艰辛的,而走得越远,离家乡也就越远,乡愁也就越浓,这为下面的抒情交待了缘由。 4.此外,这里首句对仗工整,超出了一般律诗的要求,也是诗人的匠心独运,把“青山”和“绿水”分别镶嵌在诗句中,更显得色彩明亮,意境优美。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1.全是写景,其中“平”“阔”“正”“悬”都是诗眼。 2.潮平两岸即阔,风正一帆正挂着,表明积雪已慢慢融化,因汇集了千山万壑雪化之水,长江的水量逐渐大了起来,江面因之愈发宽广,再加上江水中央一片船帆高高挂起,第二参照物的切入,使得长江两岸的距离愈显阔大。渐渐上涨的江水与恰到好处的正风吹拂二者相合,才有这“风正一帆悬”,句内的因果呼应,一是勾勒出壮美的大江行船图,二是承接首联、引发下联的巧妙过渡。江春悄悄闯入旧年,山才会青,水才会绿,才会有“潮平两岸阔。” 3.这两句以白描的手法写出了江面的景象,构图精美,意境开阔,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陆地风光有异曲同工之妙 。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春潮涌涨,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两岸齐平了,船上的人视野也开阔了。“风正一帆悬”愈见精彩,“悬”是端端直直高挂的样子。既是顺风,又是和风,帆才能“悬”。写景极为传神。 写景名句:“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1.“海日”两句从章法上看,有导出结尾一联的作用,这就是说,它跟诗人的乡愁有关。 2.“生”和“入”的选用有四大妙处: A.诗人把个昼夜更替的壮观景象与新旧相接的时光荏苒描绘的传神入化,给人开辟出自由想象的无限空间。 B.诗人把“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