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昆虫形态及内部器官讲述.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 1.2.非细胞突起 3.刺 4.距 5.刚毛 6.毒毛 7.鳞片 体壁的毛与刺突 昆虫的内部器官 昆虫的内部器官包藏于体壁形成的体腔内 血液充斥于体腔内,体腔就是血腔 各个器官系统浸浴在血液中。 一.内部器官分布 消化系统:包括消化道(位于体腔中央的纵管)、唾腺等 排泄系统:包括马氏管(依附于消化系统)等 循环系统:包括背血管(位于背血窦内的纵管)、血淋巴 呼吸系统:包括气门、气管和微气管 神经系统:主要包括脑、腹神经索 生殖系统:主要包括性腺、生殖管 二.内部器官及功能 消化系统是纵贯于中央(围脏窦)的一根管道(消化道),前端开口于头部的口,后端开口是肛门。 功能: 摄取、运送、消化食物、吸收营养 控制水分平衡、排泄功能 (一)消化系统 昆虫的内部器官 (1)前肠(口腔、咽、食道、嗉囊、前胃、贲门瓣)。摄食、磨碎、暂存、初部消化功能。 (2)中肠:以胃盲囊与前肠相接,以马氏管与后肠相接。消化食物、吸收养分。 胃盲囊是中肠肠壁向外突起形成的囊状或管状构造,可增加中肠消化、吸收面积,数目2-6个。 (3)后肠:回肠、结肠和直肠。排出食物残渣和代谢废物。 1.消化道构造和功能 2.杀虫剂对消化系统的作用 (1)PH值与药剂的关系 胃毒剂在肠液中溶解的量与杀虫作用成正相关,溶解度与中肠液的酸碱度关系密切。 (2)肠道引起的病变 Bt杀虫剂可引起玉米螟中肠真皮细胞解体或脱落; 要发挥杀虫剂的有效毒力,除了解其性能外还应了解害虫的消化生理。 呼吸系统由气门、气门气管、侧纵干、背气管、内脏气管和微气管组成。 有些昆虫气管的一定部位扩大形成膜质的气囊,用以增加贮气和促进气体的流通。 气门气管在体壁上的开口称气门,气门一般有10对(中、后胸及腹部第1~8节各1对)。 (二)呼吸系统 蝗虫的气管系统 呼吸系统与害虫防治: 昆虫呼吸是靠空气扩散由气门进入体内。若空气中含有少量毒气,毒气会随气体扩散进入虫体内。 呼吸强度与温度和空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密切相关。用熏蒸剂防治害虫可利用这一特点提高防效。 油乳剂能穿透体壁,还能由气门进入虫体。(气门是疏水的,同一种毒剂的油乳剂比水剂杀虫力大)。 某些杀虫剂的辅助剂(肥皂水、面糊水等)能堵塞气门,使昆虫因缺氧窒息死亡。 (三)循环系统 昆虫的血液(体液)充满整个体腔。(开放式循环) 背血管:心室、心门、心门瓣 血液包含有吞噬作用的白血球,无红血球不能运送氧气。 血液循环功能:调节体内水分、运输养料及废物、传送压力辅助孵化、蜕皮、羽化、展翅等生命活动。 循环系统模式图 (四)排泄系统 1.排泄系统的构造: 马氏管着生于中、后肠交界处,游离于血液内,末端封闭。吸收血液中的废物,经后肠排出体外; 体壁、消化道壁、脂肪体内的尿盐细胞、围心细胞等在不同昆虫中也起着不同的排泄作用。 2.排泄系统的功能: 排泄体内代谢产生的含氮废物 调节体液中水分和离子平衡 保持体内正常的生理环境 3.排泄系统与害虫防治: 排泄器官也是杀虫剂作用的靶标。有机氯、菊酯类杀虫剂和病毒杀虫剂(NPV、GV)可直接作用于马氏管和脂肪体,引起组织病变使昆虫死亡。 利尿激素(DH)在调节虫体水分平衡方面有重要作用。利用DH是防治害虫的有效途径。 马氏管和脂肪体等排泄器官对杀虫剂的活性有一定忍受力和解毒能力,无疑将降低杀虫剂的药效。 昆虫的一切生命活动都受神经系统的支配调节。 神经系统是昆虫传导各种刺激、协调各器官系统产生反应的结构 昆虫通过神经的感觉作用接受外界刺激,再通过神经的调节与支配,使各个器官形成统一整体,瞬时做出与外界刺激相适应的反应行为。 (五)神经系统 1.基本构造: 中枢神经包括脑和纵贯腹血窦的腹神经索,两者由围咽神经节索相连。 交感神经是中枢神经通向内脏的神经系统。 周缘神经是中枢神经通向表皮下连接各感觉器官的神经系统。 三者各有其独特的机能,又协调统一,支配一切生命活动。 神经系统的基本单位是神经元。 从神经细胞分出的主枝称轴状突,轴状突上的分支称侧支,轴状突和侧支端部的分支称端丛。 从神经细胞本身分出的端丛状纤维称为树状突。 树状突 端丛 侧支 端丛 轴状突 神经细胞体 2.神经传导机制: 神经活动的特点在于兴奋和传导。 神经反应最基本的过程是反射弧。 端丛之间的刺激传递,是通过乙酰胆碱的释放与分解完成的。这一过程是由乙酰胆碱酯酶控制的; 感受器接受刺激立即产生兴奋,经感觉神经纤维传至中枢神经,使中枢神经产生冲动发出指令,再经运动神经纤维传至反应器(肌肉、腺体等)作出反应。 3.神经系统与害虫防治 多数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均为神经毒剂,通过阻断神经传导而发挥杀虫作用。 神经毒剂在神经传导过程中,能抑制乙酰胆碱酯酶的活性,使乙酰胆碱不能水解消失,神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