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整理】组织学与胚胎学名词解释.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组织学与胚胎学名词解释
间皮:分布在胸膜、腹膜和心包膜(三大体腔)表面的单层扁平上皮。间皮表面湿润光滑,可减少摩擦,利于内脏的运动。
突触: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或神经元与效应细胞之间传递信息的部位。光镜下,其上一级神经元的末端膨大,形成扣状或球状勺与下一级效应器的接触点。电镜下,可分为突触前成分(为神经元终末膨大,包括突触前膜、突触小泡)、突出间隙和突触后成分(主要为突触后膜,其膜上有特定受体)
肌节:指相邻两条z线之间的一段肌原纤维,包括1/2 I带+A带+1/2 I带,是骨骼肌收缩的结构与功能单位。
肌节为两条相邻 HYPERLINK /view/730599.htm \t _blank Z线之间的一段肌原纤维,每个肌节由1/2 I带+A带+1/2 I带组成。
结构:细肌丝,一端附着于Z线,另一端插入粗肌丝间,并与之平行,末端游离。粗肌丝位于暗带。
收缩时,A带和肌丝长度不变,I带和H带变窄,甚至消失,肌节缩短。
滤过屏障:指血液流经肾小体时,血液从血管球毛细血管到达肾小囊腔所需通过的结构,由有孔毛细血管内皮、基膜、足细胞裂孔膜构成,能限制不同大小分子物质的滤过。
排卵: 垂体释放大量LH使卵泡发生一系列变化,成熟卵泡破裂,次级卵母细胞及其外周的透明带和放射冠随卵泡液从卵巢排出,该过程称排卵,约发生在月经周期的第14天左右。
内皮:衬贴在心、血管和淋巴管(循环系统)腔面的单层扁平上皮。其游离面光滑,有利于血液和淋巴的流动,内皮细胞较薄,利于物质交换。
尼氏体:存在于神经元胞质内和树突,在HE染色切片中呈嗜碱性小块状或颗粒状的物质称尼氏体。电镜下,尼氏体由发达的粗面内质网和游离核糖体构成,因此尼氏体是神经元合成蛋白质的场所。
肝小叶——肝小叶是肝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以中央静脉为中轴,肝板、肝血窦、窦周隙和胆小管围绕其呈放射状排列组成的多面棱柱体。 HYPERLINK /albums/42909/42909.html \l 0$0b907cd915ce7d3f11df9b16 \o 查看图片 \t _blank HYPERLINK /albums/42909/42909.html \l 0$0b907cd915ce7d3f11df9b16 \o 查看图片 \t _blank
精液: 附属腺和生殖管道的分泌物以及精子共同组成精液。 HYPERLINK /albums/42909/42909.html \l 0$0b907cd915ce7d3f11df9b16 \o 查看图片 \t _blank
植入:指胚泡逐渐埋入子宫内膜不功能层的过程。植入开始于受精后的第5~6天,持续到第11~12天完成。部位通常是子宫体部或底部,以后壁常见。
胶原纤维:在三种纤维中数量最多,新鲜时呈白色,有光泽,故有称白纤维。在HE染色切片中呈嗜酸性,粗细不等,直径0.5—10um,呈波浪形,有分支并交织成网。
小肠绒毛——小肠壁的黏膜上皮和固有层共同向肠腔内突起形成,可扩大吸收面积。
闰盘:心肌纤维之间的细胞连接,电镜观察由桥粒,中间连接和缝隙连接构成,在心肌细胞间其机械连接和信息传递功能。
位置:位于Z线水平
结构和功能:由相邻两个心肌纤维的分支处伸出的许多短突相互嵌合而成,呈阶梯状,在连接的横位区域,有中间连接和桥粒,起牢固的连接作用;在连接纵位部分,有缝隙连接,便于细胞间化学信息的交流和电冲动的传导,使心肌纤维同步舒缩成为一功能整体。
肾单位——肾结构与功能的基本单位,由肾小体和肾小管组成。肾小体包括血管球和肾小囊,是滤过原尿的部位;肾小管包括近端小管,细段,远端小管,近端小管和远端小管由分别包括曲部和直部,肾小管的功能为重吸收原尿并具有分泌功能。
卵裂:受精卵从输卵管向子宫运行中,不断进行细胞分裂,称此过程为卵裂。卵裂产生的细胞称卵裂球。由于卵裂速度很快,随着卵裂的进展,卵裂球逐渐变小。至第3天,形成一个12~16个卵裂球组成的实心胚,称桑椹胚。
网织红细胞——指外周血中未成熟的红细胞,细胞内残留部分核糖体,用煌焦油蓝染色,其胞质内出现蓝色细网,故称网织红细胞,该细胞的数量反映骨髓造血功能的状况。
运动终板:躯体运动神经末梢的分支形成葡萄状终末,并与骨骼肌纤维建立突起连接,此连接区域呈椭圆形板状隆起,称运动终板
肝门管区——相邻肝小叶之间呈三角形或椭圆形的结缔组织小区。其中可见三种伴行的管道,即小叶间静脉、小叶间动脉和小叶间胆管。
致密斑——远曲小管经过肾小体血管极时,近血管极一侧的上皮细胞变得高而且密,称为致密斑。是一种离子感受器,可感受小管内钠离子浓度的变化,且能将该信息传递给球旁细胞。
蜕膜:植入后的子宫内膜称蜕膜。根据蜕膜与胚泡的位置关系,通常将蜕膜分为三个部分:位居胚泡深面的部分称底蜕膜,覆盖在胚泡浅层的部分称包蜕膜,其余部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