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第7章商业银行讲解.ppt

发布:2017-02-16约7.38千字共61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金融学基础第七章 第一节 商业银行的产生与发展 §1.1商业银行的产生 (一)早期的商业银行 从货币兑换和银钱业演变而来 (二)近代商业银行 1580年成立的威尼斯银行,是历史上第一家以“银行”命名的金融机构 (三)现代商业银行 1694年英格兰银行的成立为标志 §1.2商业银行的形成 形成途径: 高利贷性质的银行演变成现代商业银行 按照资本主义原则创立的股份制银行 §1.3商业银行的发展 发展模式: 英国为代表的传统模式(职能分工型) 德国为代表的综合式(全能型) 发展趋势: 业务综合化、资本集中化、经营国际化、服务流程电子化等 第二节 商业银行的性质与职能 §2.1商业银行的性质 商业银行是企业,具有企业的一般特征 商业银行又是特殊的企业,是专门经营货币资金的金融企业 商业银行是特殊的金融企业 商业银行是金融体系的主体 第三节 商业银行的组织与制度 第四节 商业银行的业务 §4.1 商业银行的负债业务 定义: 负债业务是商业银行形成的资金来源的业务,是商业银行资产业务和中间业务的基础,主要由自有资本、存款和借款构成,其中存款和借款属于吸收的外来资金。 (一)自有资本 §4.2 商业银行的资产业务 商业银行的投资业务 定义: 又称为证券投资业务,指银行购买有价证券的活动。投资是商业银行一项重要的资产业务,是银行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 目标: 取得收益 降低风险 补充资产流动性 合理避税 银行证券投资种类 §4.3 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 §5.2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理论 (一)资产管理理论 产生背景: 产生于商业银行建立初期,一直到20世纪60年代,资金来源渠道比较固定(活期存款),资金需要比较单一,金融市场不发达,管理重点在资产方面 理论思想: 银行自己来源的规模和结构是无法控制的外生变量,完全取决于客户存款的意愿和能力。银行不能主动地扩大资金来源,但可以通过对资产规模、结构和层次的管理来保持适当的流动性。 商业贷款 提出: 又称“真实票据理论”,1776年亚当·斯密《国富论》中提出 产生背景: 商业银行建立初期,存款流动性较强,金融机构中没有中央银行 理论思想: 保持高度流动性,只发放短期自偿性贷款,不发放长期贷款,不进行长期投资 商业贷款理论评价 优势: 在没有任何机构给商业银行提供流动性保证的情况下,银行通过这种经营理念保证了自身的安全性和流动性 局限: 忽略了贷款需求的多样化,集中在商业性贷款中 过分强调银行存款的流动性,其实在活期存款的存取之间,总会有一个相对稳定的资金余额可用以发放长期贷款 短期商业性贷款与经济周期顺循环,经济繁荣则贷款增加,经济衰退则贷款减少,可能加剧经济波动 资产转换理论 提出: 1981年墨尔顿发表于《政治经济学杂志》的《商业银行及资本形成》 产生背景: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国债大规模发行。 理论思想: 可以将资产用来购买一定数量的信用优、期限短并且易于出售的证券作为流动性储备 不仅可以发放短期商业性贷款,还可以发放定期贷款等其他类型贷款 资产转换理论评价 优势: 拓展了银行的业务范围和盈利空间,减少非盈利资产的持有量,减少了为保持流动性而损失的机会成本。 资产运用范围不仅仅是流动性贷款,证券投资成为银行资产运用的重要方向。 局限性: 忽略了对负债的管理,只重视资产的运用方面,仍然只是被动地接受负债。 证券投资容易受到金融市场波动的影响,银行能否顺利转让证券取决于市场供求,而且变现成本的大小也取决于金融市场的现状。 预期收入理论 提出: 1949年,普鲁克诺《定期放款与银行流动性理论》 产生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经济的高速发展,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不同类型贷款需求 理论思想: 贷款的偿还或证券的变现能力,取决于将来的收入即预期收入。只要预期收入有保证,不仅可以发放短期商业性贷款,还可以发放中长期贷款和非生产性消费贷款 预期收入理论评价 优势: 要求银行的资产与预期收入直接挂钩,克服了商业性贷款理论的缺陷; 促成了贷款形式的多样化,拓宽了银行的业务范围。 不足: 预期收入很难预测,客观经济条件经常发生变化,借款人将来收入的实际情况往往与银行预期存在一定的差距,所以以这种理论为依据发放贷款,常常会给银行带来更大的经营风险。 超货币供给理论 提出: 20世纪五六十年代 理论思想: 商业银行除了发放贷款、购买证券,还应积极开展投资咨询、项目评估、市场调查、信息分析、管理顾问、委托代理、计算机服务等方面的中间业务 超货币供给理论评价 优势: 资产管理超越了货币供给的狭隘界限,通过提供更多的服务,资产管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 缺陷: 诱使银行涉足过于宽泛的业务范围,导致集中和垄断 加大了银行拓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