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学校和托幼机构传染病疫情2015年春季培训.ppt

发布:2017-05-25约8.63千字共80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流行性腮腺炎   传染源:早期患者及隐性感染者 传播途径:飞沫转播 潜伏期:14-21天 临床表现:腮腺肿胀最具特征性。状如梨形,边缘不清;局部皮肤紧张,发亮但不发红,触之坚韧有弹性,有轻触痛;言语、咀嚼(尤其进酸性饮食)时刺激唾液分泌,导致疼痛加剧;重症者腮腺周围组织高度水肿,使容貌变形,并可出现吞咽困难。 流行性感冒 传染源:病人和带菌者 传播途径:空气飞沫传播 潜伏期:1~3天 临床表现: 症状较普通感冒重,表现为突然起病的高热、寒颤、头痛、肌痛、全身不适 急性出血性结膜炎 急性出血性结膜炎又称流行性出血性结膜炎(俗称红眼病)是近30年来世界暴发流行的一种新型急性病毒性眼病。它的病原体是新型肠道病毒70型(EV70)或柯萨奇病毒A24型变种(Cox24v)引起的。 临床表现:潜伏期很短,接触传染源后2小时~48小时内双眼同时或先后发病。自觉眼不适感1-2 小时即开始眼红,很快加重。明显眼刺激症状,刺痛、砂砾样异物感、烧灼感、畏光、 流泪。眼睑水肿,睑 、球结膜高度充血。耳前淋巴结肿大,有压痛。急性出血性结膜炎患者一般无全身症状,少数人有发热、咽痛等上感症状。本病为自限性,自然病程1~2周,视力无损害,角膜无基质浸润,一般无后遗症。 甲肝和戊肝 两者传染源和传播途径相似,以患者为传染源,通过粪-口途径传播。 临床表现:均急性起病,有畏寒、发热、食欲减退、恶心,肝肿大及肝功能异常,部分有黄疸。戊肝约1/3有关节痛 食用水生贝类如毛蚶等是甲型肝炎爆发流行的主要传播方式 戊肝大多数报道的暴发性流行都与饮用了被粪便污染的水有关,大暴发常常是在暴雨与洪水发生之后,水源被污染时出现 细菌性痢疾 传染源:病人及带菌者 传播途径:粪-口传播 潜伏期:1-3天 临床表现:高热,寒战,腹痛,腹泻,里急后重,粘液脓血便,左下腹压痛,肠鸣音亢进 伤寒、副伤寒 传染源:病人及带菌者 传播途径:水和食品污染是暴发流行的主要原因,散发病例以日常接触为主 潜伏期:8-14天 临床表现: 1.高热(稽留热) 2.中毒性脑病(无欲貌) 3.消化道症状 4.循环系统症状(相对缓脉) 5.皮疹(玫瑰疹) 6.肝脾肿大(中毒性肝炎) 呼吸道传染病防控重点 (1)、保持良好的个人及环境卫生。 (2)、勤洗手,使用肥皂或洗手液并用流动水洗手,不用污浊的毛巾擦手。双手接触呼吸道分泌物后(如打喷嚏后)应立即洗手。 (3)、打喷嚏或咳嗽时应用手帕或纸巾掩住口鼻,避免飞沫污染他人。患者在家或外出时佩戴口罩,以免传染他人。 (4)、均衡饮食、适量运动、充足休息,避免过度疲劳。 (5)、学校教室、宿舍等人员集中的场所每天应开窗通风数次,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6)、在呼吸道传染病高发期,尽量不到人多拥挤、空气污浊的场所;不得已必须去时,最好戴口罩。 (7)、在呼吸道传染病流行季节前接种相应疫苗(如流感疫苗、流腮疫苗、麻疹疫苗、风疹疫苗、水痘疫苗、流脑A+C疫苗)也可减少感染的机会或减轻发病症状。 (8)、防控呼吸道传染病,关键要做到 “四早”,即: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消化道传染病防控重点 (1)加强对粪便、垃圾和污水的卫生管理,尽量消灭苍蝇、蟑螂等害虫。 (2)保证个人卫生,防止病从口入,要做到饭前便后用流动水洗手,接触病人后要消毒洗手。 (3)不喝生水,不食生海产品,不食用不洁净的瓜果、蔬菜,不吃腐败变质或苍蝇、害虫叮咬过的食物,剩饭、剩菜要煮热后食用,食具要经常消毒。 (4)多进行体育锻炼,增强体质,同时,接受相应的疫苗(甲肝疫苗、口服痢疾疫苗)预防接种,增强机体对疾病的免疫力。 三、学校在应对传染病疫情和突发事件时应做到什么? 1、成立常态工作专班,建立校长负责制的传染病防治管理网络:校长作为学校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第一责任人,要高度重视学校卫生工作,统一思想,定期进行传染病预防工作的研讨,把学校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纳入学校工作计划之中。各中小学校要建立健全本校卫生工作领导小组,配备专职或兼职传染病防治管理人员,明确相关责任人负责学校常年的传染病疫情和突发事件报告工作;学校应与乡镇卫生院防保组或划片责任人随时保持联系以获得工作的技术指导和支持;确保认识到位、职责到位、做到定期培训、定期报表、定期考核。 2、建立健全学校各种卫生制度,做到常抓不懈:学校要建立健全传染病疫情登记报告制度和学生晨检制度;学生定期健康体检制度;预防接种证查验制度;教室、宿舍、厕所等重要场所卫生清扫制度和定期消毒制度;食品卫生安全制度;个人卫生清洁制度;传染病防治宣传培训制度。 3、遇到突发疫情时,除进行报告外,还应及时与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