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岩溶地貌.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二)岩溶水的运动特征: 最明显特征——流速、流态多变。 由于差异溶蚀,形成各种规模的通道、洞穴、裂隙、运动状态也不同。 大洞穴——无压水流;较小管道水流、裂隙水流,有压水流,两者可同时存在。 同一管道中有压流流速,也因断面的不同而不同。 (三)岩溶水的分带: 垂直循环带——又称包气带,位于地表以下,最高岩溶水位之上,以垂直运动为主。 季节变化带——为最高岩溶水位及最低岩溶水位之间的地带。水流呈垂直运动及水平运动交替出现。 饱水带——为在最低岩溶水位以下,常处于饱和状态,水流近水平,向地表河流排泄。 深部循环带——地下水的流动方向不受附近水文网的直接影响,而是由地质构造决定。可流向更远、更低的区域。 C 溶蚀基准面 岩溶作用的下限称溶蚀基准面。一般与大型水体面一致。 溶蚀基准面可分为局部性的和终极性 二.岩溶地貌 (一)地表岩溶 (二)地下岩溶 (一)地表岩溶 1.石芽与溶沟 地表水沿可溶蚀岩石的节理裂隙进行溶蚀与侵蚀,形成纵横交错的凹槽称为溶沟。 凹槽之间残存的突起岩石称为石芽。 石 芽 2.石林与岩溶漏斗 石林是由密集林立的锥状、塔状岩体组成的地貌景观。高一般20~40m,是石芽进一步溶蚀发展的结果。 岩溶漏斗是呈碟状或倒锥状的封闭洼地。一般直径几米~几百米,深度几米~几十米。分为溶蚀漏斗和塌陷漏斗。 3.峰林、峰丛与溶蚀洼地 峰林是成群分布的山体基部分离的石灰岩山峰群。相对高差一般100~200m 峰丛是一种基部相联的峰林,峰与峰之间常形成“U”形的马鞍地形。 高200~300米 溶蚀洼地四周为低山丘陵和峰林所包围的封闭洼地。是与峰林、峰丛同期形成的一种负地貌类型。直径一般大于100米。 峰 丛 峰 林 峰 林 4.孤峰与岩溶平原 孤峰是突立在岩溶平原或盆地上的孤立的灰岩山峰。 岩溶平原是比溶蚀洼地更为宽广的地面平坦的岩溶地形。规模一般可达数公里~数十公里。 孤 峰 * * 第五章 岩溶地貌及岩溶堆积物 第五章 岩溶地貌及岩溶堆积物 岩溶形成条件及溶蚀基准面 岩溶地貌 岩溶堆积物 岩溶旋回 岩溶作用 定义:在可溶性岩石地区,凡是以地下水作用为主,地表水作用为辅;以化学作用为主,机械作用为辅,对可溶性岩石的溶解破坏的过程。 岩溶:岩溶作用及其由此产生的现象叫岩溶。 喀斯特(Karst):南斯拉夫西北部石灰岩高原的地名,代表石灰岩被溶蚀后形成的地貌。 岩溶作用类型 地下水的潜蚀作用 地下水的搬运作用 地下水的沉积作用 1 .地下水的潜蚀作用 地下水在运动过程中对周围岩石的破坏作用称为地下水的潜蚀作用。由于地下水的化学成分较复杂,常含有较多CO2和各种溶剂,因而化学潜蚀作用显著。 2.地下水的搬运作用 主要为化学搬运,化学搬运物的成分和数量,取决于地下水渗流区的岩石性质和风化程度。 流经灰岩地区的地下水,含HCO3-、Ca2+、Mg2+较多。 一般来说,温度高、压力大、流速快、CO2和酸类物质含量高时,其溶运能力强;反之,则较弱。 3.地下水的沉积作用 溶洞沉积物 在灰岩区,当溶有重碳酸钙的地下水渗入溶洞时,压力突然降低,水中溶解的CO2逸出,形成CaCO3沉淀。地下水在洞顶渗出形成悬挂的锥状沉积物称石钟乳;地下水滴至洞底形成向上增长的笋状沉积物称石笋;当石钟乳和石笋连接在一起时称为石柱;它们统称为钟乳石。若地下水沿洞壁渗出,可形成帷幕状的沉积物,称为石幔。 泉华沉积物 当泉水流出地表时,因压力降低、温度升高,地下水中的矿物质发生沉淀,沉淀在泉口的疏松多孔物质叫泉华。成分为CaCO3时,称为钙华或石灰华;以SiO2为主时称为硅华。泉华可堆积成锥状、台阶状或扇状地貌。 “金沙铺地” “人间瑶池” 一.岩溶形成条件及溶蚀基准面 A 岩溶形成条件: (一)岩石的可溶性 岩石的可溶性是发生岩溶作用的必要条件。岩石的可溶性主要取决于岩石的化学成分,岩溶作用主要发生在灰岩、白云岩发育的地区。 1.岩石成分对溶蚀率的影响 一般来说,碳酸盐类岩石溶解度,从大到小: 石灰岩白云岩硅质灰岩泥灰岩 矿物种类:方解石为主岩溶发育,以白云石 为主岩溶不发育。 化学成分:Ca/Mg比值越大,岩溶作用越强。 相对溶解度:溶解度越大,岩溶作用越强。 白云岩 白云质灰岩 灰岩 矿物 白云石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