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主体功能区 域发展理论新境界和实践新格局 区.pdf

发布:2017-09-30约字共4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维普资讯 【主体功能区问题研究 】 主体功能区问题研究 (四篇) 主持人 :姜安印 主持人语:自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把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以来, 围绕着与主体功能区相关的一系列问题,理论界和实际操作部门都进行了大量研究,目前,主体功能区研究已成了经济地理学和区 域经济学研究的一个热点,但由于主体功能区划的实施是一个新事物,无论从理论准备还是实践经验积累上都还处在起步和探索 阶段,仍有大量急需研究的理论和现实问题。 本期的“主体功能区研究”专栏组织了不同研究视角的四篇文章,既有实际操作部门的研究成果,也有理论研究的最新结论, 我们希望以这种形式,力求把该领域研究的新方法、新观点、新结论推荐给读者,并请教于有共同研究偏好的同行,以推动主体功能 区研究的不断深入。 主体功能区:区域发展理论新境界和实践新格局 ●姜安印 (兰州大学 经济学院,兰州 730000) 内容提要:以空间资源优化配置的研究视角看,主体功能区对区域发展理论的创新就是空间资源价值的新拓展,空间功能互补 性的新发现,以及在此基础上对空间结构极化规律的认识。主体功能区对区域发展实践的影响就是在空间结构极化的情况下重构 区域协调发展的空间秩序。 关键词:主体功能区;空间功能互补性;空间结构极化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161(2007)02—0014—04 大国的地域空间辽阔、地理环境差异显著,区域经 确表述 。主体功能区是在大国的区域发展实践基础上, 济发展差距较大,如何在整体上实现空间资源的优化,对区域发展规律认识的升华。 是一个随着区域发展的实践提炼发展理论,又以新的理 1.1 主体功能区是对传统区域发展理论的创新 论指导实践的螺旋式上升过程 。从建国以来中国区域 1.1.1 对区域发展中 “空间资源”含义的拓展。 发展战略的历程,可以看出中国在区域发展理论与实践 在传统的区域发展理论中,“空间”作为一种资源,其配 关系的不断调整、不断升华、日臻完善的过程。当前的 置问题是通过对其二分后开始的。即首先把空间资源 主体功能区建设,是中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下的空间秩 按要素的类型分为可流动性要素和不可流动性要素。 序的再造,它将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把中国的区域发 一 般而言,传统区域发展理论是以可流动性要素为研究 展推向新高潮。 对象的一种理论,这种理论是把空间因素转化为要素流 1.主体功能区是对区域发展规律的新认识 动的成本后进行理论构建的,重点考察的是同流动性相 规律是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理论是对认识的准 关的要素的运输成本以及要素的集聚现象。这种以可 维普资讯 流动性要素的集聚与扩散为主线的研究思路,必然把区 有区域发展及区划上的以产业规划落实区域分工的传 域经济的发展问题看成是一个中心——外围的不断转 统思路,但对空间资源的优化和空间秩序的建立,仍没 换过程。虽然以要素的流动性为研究的出发点仍是区 有整体性的思路 。 域经济的主流,但对 “区域发展”这一研究主题而言,这 主体功能区首先充分考虑了区域的多样性,并对区 种研究思路的不足是明显的。首先,它仅考虑了空间在 域发展的特殊性给予了必要的关注,更重要的是它超越 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其次,它是以空间资源的无限性为 了一些专业性功能区的缺陷,突出了空间资源的互补性 前提条件;最后,在大部分的理论模型中都对空间因素 特征,这就为空间资源优化配置,为空间的双重价值在 作了同质化的处理。 整个国土范围内实现最大化提供了一种新思路,给通过 随着区域发展实践的深人,区域差距和可持续发展 空间秩序再造,实现区域协调发展提供了一种有效途 的问题 日益突出,人们认识到在传统的区域发展理论中 径。 不可能得出区域协调发展的新思路,并进而思考区域发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