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建构二十一世纪师资培育方案.pdf

发布:2017-09-29约字共6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14 期 2010 年11 月 建構二十一世紀師資培育方案 陳 威 霖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 鄭 景 澤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班) 教師是否為專業人員,教職是否為專業工作,經常受到外界的質疑與誤解。 一般民眾及教育管理者,往往抱持著「人皆可師」的想法,看輕教學工作的複雜 度,貶抑師資培育方案的有效性。傳統速 成的師資培育方案,培養出大量不合格 的教師人力,更加強了上述的偏見。為了革除這種看法,鞏固教師工作的專業地 位,本文作者指出,一個有力的師資培育 方案,必須包括三項重點,即加強不同 師培課程之間的聯繫,落實廣泛而密集、 連結理論和實踐的教育實習,建立師培 機構和基層學校之間的教育夥伴關係。作者擬借用過去 Holmes Group的教改理 念,在「專業發展學校」(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schools, PDSs )的基礎上,建構 二十一世紀的師資培育方案,促進師資培育機構與中小學的同步改革與發展。另 外,作者也指出,教師的留任及人力分佈的問題,實應與教師人力的培養,受到 同等重視,如此一來,方可培養好老師、留住好老師、善用好老師。 當代對於教師工作的期望已與過去不同,傳統的教師僅教授少部份的知識與 技能,但現在則已被期望必須啟發學生更高層次的認知思考與成就表現。此外, 教師每日從事的工作,表面上看起來雖然容易,但事實上卻必須面對不同背景的 學生與複雜的教學情境,亦需針對學生相異的學習需求做出最恰當的決定,而這 些決定對學生來講,往往影響深遠。 一、當代師資培育的兩難 許多教育門外漢與政策制定者理想地認為,每位教師都能教得很好,然而在 美國的中小學,每個學生的受教機會卻落差很大,此乃當代教育所面臨的兩難。 事實上,成功的教學是個相當複雜、知識 集中的工作,其需要高超的專業技巧及 P.1 第14 期 2010 年11 月 豐富的教學資源,但是在美國中小學的校園中,卻幾乎沒有提供此方面的資源, 因此,提升教師專業素質的任務,就落到了教育學院的手中。 教育學院的師培課程設計,需從學習如何教,及之後該如何成為一位好老師 的方向著手,顯示出大學的課程內容,必 須與「準教師」之後在中小學會遇到的 挑戰產生連結關係,並且師資培育者有必要告知政策制定者與社會大眾,在今日 的社會中,何謂有效率的教學。但近年來 ,在師資培育反對者的壓力下,及越來 越強調便宜、快速的師培方案下,導致了更多初任教師的折損,甚至師資培育者 也棄守,在公開場合放棄其發言權利,這使得美國的教育環境,面臨空前危機。 二、建構一個堅強的師資培育模式 作者指出,過去的教育研究文獻,對於師資培育過程中的「黑箱」 —師培課 程、臨床訓練,及實習教師如何把所學得的知識與技能運用於實際課堂中,皆缺 乏詳細的討論,因此下文將從「教什麼」以及「如何教」加以說明。 (一)教學知識:教什麼? 根據 National Academy of Education Committee on Teacher Education的研究報 告指出,有三大內容,是構成師資培育的知識基礎(見圖一) 。 1.學習者的知識、以及學習者在社會脈絡下的學習與發展: 包含了學習、人類發展、語言。 2.課程目標與內容的理解: 包含了教育的目標、技巧、內容、學科科目的目的。 3.教學技巧的理解: 包含了教學及教導不同學習者的知識、評量及教室管理。 上述的三大內涵,點出了教學是個同時包含道德與技術的專業,特別在美國 社會中,教育是必須為民主的目的而服務 。這揭露了所謂的教師知識,代表著並 非僅是提供教師獲得更多的知識、考量更深入而已,更應該幫助教師在教學的過 程中,不斷地獲得知識、補充知識,師資培育者應該調查教師在工作中的需要, 以滿足基層教師的教學需求。 P.2 第14 期 2010 年11 月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