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中国古代文献导论.pdf

发布:2017-09-30约字共31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中国古代文献导论 仇鸿伟 2006年8月 第一章 导论 第六章 版本 第二章 文献的形态 第七章 校勘 第三章 文献的体例 第八章 辨伪 第四章 文献的分类 第九章 辑佚 第五章 目录 第十章 文献的管理和使用 学习方法 考核方式 一、讲授 一、作业(20%) 二、讨论 二、期中考试(20%) 三、参观 三、期末笔试(60%) 四、答疑 四、考勤(综合成绩的10%) 第一节 文献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 文献重要保存和研究单位 第三节 学习文献学应该注意的问题 《论语·八佾》:“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 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 东汉郑玄注:“献,犹贤也。我不以礼成之者,以此二国之君, 文章贤才不足故也。”朱熹《论语集注》:“杞,夏之后。征,证也。 文,典籍也。献,贤也。言二代之礼,我能言之,而二国不足取以为 证,以其文献不足故也。文献若足,则我能取之,以证吾言矣。” 明代焦竑《国朝献征录》120卷 清李桓《国朝耆献类征》720卷 宋陆游《谢徐君》:“衣冠方南奔,文献往往在。” 马端临《文献通考》:“引古经史谓之文,参以唐宋以来诸臣之奏议 、诸儒之议论谓之献。凡叙事,则本之经史而参之历代会要以及百 家传记之书,信而有证者从之,乖异传疑者不录,所谓文也;凡论 事,则先取当时奏疏,次及近代诸儒之评论,以至名流之燕谈、稗 官之记录,凡一话一言,可以订典故之得失,证史传之是非者,则 采而录之,所谓献也。” 元杨维桢《送僧归日本》:“我欲东夷访文献,归来中土校全经”清 王士禛《香祖笔记》:“余邑先辈,文献无征,每以为恨。故于群书 中遇邑人逸事逸闻,辄掌录之。” 明《永乐大典》原名《文献大成》 明焦竑《中原文献》 明程敏政有《新安文献志》 清钱林辑王藻《文献征存录》 《辞海》:“专指具有历史价值的图书文物资料” 《辞源》:“指有历史价值的图书文物” 《汉语大词典》:“有关典章制度的文字资料和多闻熟悉掌故的人。” 国家标准局:“文献是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 《中国大百科全书》记录有知识和信息的一切载体。由 4个要素组成①所 记录的知识和信息,即文献的内容。②记录知识和信息的符号,文献中的知识 和信息是借助于文字、图表、声音、图像等记录下来并为人们所感知的。③ 用于记录知识和信息的物质载体,如竹简、纸张、胶卷、胶片等,它是文献的 外在形式。④记录的方式或手段,如铸刻、书写、印刷、复制、录音、录像等 ,它们是知识、信息与 载体的联系方式。 本课的定义: 文献是指至今尚存的所有以表意符号,主要是文字记录 人类历史、思想、活动的全部媒介。中国古代文献是指20世 纪初以前,即清朝以前现存所有文献。 The American Institute for Conservation of Historic and Artistic Works (AIC) Documentation: The recording in a permanent format of information derived from conservation activities. 国际文献学会FID(Federation International de Documentation),并定义文献学为:对人类活动的所有领域 的一切文献的收集、分类与传布。 布莱德福定义文献学为:收集、分类及使用所有智能性活动记录 的艺术。 布萊德福 (Samuel Clement Bradford1878-1948)文獻學家。 1934創立布萊德福文獻分散經驗法則,是文獻計量學的主要奠 基人,著有大量關於分類理論與實踐、編目理論的著作。1948年 完成文獻學》对文獻分散經驗法則系統論述。 Bradford’s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