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山顶板事故防治-太原理工大学张百胜第十一章采煤工作面顶板事故的防治研讨.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一)顶板动态法 顶板动态的前兆主要是通过监测顶板的运动状态、支承压力显现范围及峰值位置来预测冲击危险。 冲击地压一般发生在坚硬的顶板条件下,坚硬顶板运动往往是诱发冲击地压的主要因素之一。顶板的急速下深或突然断裂,会引起震动,都有可能诱发冲地地压。因此,坚硬顶板悬露的面积、断裂运动的时间是冲击地压预测的关键。 一般情况下,岩层沉降速度愈小,推进的面积愈大,断裂运动产生的冲击和压出煤的强度愈高;下位基本顶岩梁相对稳定的步距愈大,发生冲击地压的强度愈高。因此,采用顶板动态法监测冲击地压是比较有效的。 ①监测区域 (a)从工作面推进到煤壁上应力达到煤体破坏强度(开始形成内应力场)的部位起,到随工作面推进,煤层上支承压力继续增加,内应力场形成足够的缓冲带。该地段是监测的重点区域。 (b)初次来压后,工作面不断推进,上覆坚硬岩层断裂来压,在超前顺槽发生冲击地压。这主要是由于随工作面的推进,悬露面积的增大,煤体上应力不断增大,如上位基本顶岩梁内弹性能增加。一旦基本顶岩梁断裂沉降,应力产生转移,在相关部位产生冲击地压,主要发生在超前工作面前方80m范围内。 ②监测过程 顶板动态法监测冲击地压的过程如下:坚硬顶板运动→造成应力转移(与顶板运动有关)→采用动态法预测顶板断裂的规律→预测冲击地压危险。 通常采用位移计在超前顺槽内布置测点,监测顶板的运动规律及支承压力的分布规律。在运输巷与回风巷安装,间隔距离为5.0m,监测区域为超前顺槽50.0m范围。 ③前兆信息识别 依据顶底板移近量和移近速度的变化(包括反弹现象),判断顶底板断裂的位置,反弹或顶底板移近速度加速之时,正是冲击地压发生的前兆。 (二)采煤工作面局部较大范围冒顶的处理方法 (1)伪顶冒落,直接顶没有冒落时,一般可采取从冒顶两端向中间进行打探梁处理。首先检查冒顶区的顶板及支架的情况,如有支架折损、失效,应先把支架补齐修好,并加固冒顶区上下方的支架,控制冒顶波及范围。为防止冒顶范围继续扩大,要备有足够的支护材料。如果棚顶上空隙不大,则用木料或竹笆、荆条填满背实。如果棚顶上空隙较大,就必须在棚顶上架设小木垛,紧贴顶板为止。在架设小木垛之前,须先支设临时支柱来支撑顶板(图11—29a),挑落矸石后,再架设小木垛(图11—29b)。最后清理好冒落的矸石,支好贴帮柱,背好煤壁,以防片帮。 (2)直接顶沿煤壁冒落,且冒落区矸石沿煤壁继续冒落,如块度较小,采用探板打不进去,则可采用撞楔法进行处理(图11—29c)。在打撞楔之前须做好下列准备工作:检查顶板冒落区的支架的完好情况,有无折损、失效,是否需要替换和加固,需要替换支架的应迅速替换,需要替换支架的应迅速替换,需要加固的支架应立即加固,防止冒顶事故的扩大;准备好必要的材料和工具;保证安全出口畅通无阻;木楔要削成尖头,长度要一样。 打撞楔的步骤是:先在冒顶处架设撞楔棚子,撞楔的方向应与棚梁的方向垂直;把撞楔放在棚梁上,它的尖端朝向顶板冒落处,末端垫一块方木块,用锤敲打撞楔的尾部,使撞楔插入冒顶的矸石堆内,将岩石托住,使岩石不再继续冒落;撞楔将岩石托住后,应立即清除撞楔下面的冒落矸石,并架设棚子。 1.采取恢复工作面的方法处理大面积冒顶 对影响不大,冒顶区不超过15m,垮落的矸石块度不大,采取一定的措施后人工能清除的,一般不另开开切眼,可以来取恢复工作面的方法处理大面积冒顶。 (1)从工作面冒顶处两头,由外向里,先用一梁二柱的套棚支撑顶板,保护后路畅通无阻。棚梁上用木板、条棍、笆片等刹紧背实,防止顶板继续垮落,梁上如有空隙则用小木垛接好顶。 (2)边架棚边清除工作面矸石,把冒落的矸石清除到来空区内,每清理0.5m支一架棚来控制顶板。若顶板压力大,可在冒顶区两头用木垛支护。 (3)如有大块矸石不易破碎时,应采用电钻或风钻打眼放炮爆破岩块。炮眼数目和装药量应根据岩块的大小与岩性来确定,作业规程应严格执行《煤矿安全规程》的规定。 (4)如顶板冒落的矸石很破碎,一次修复巷道不易通过时,可先沿煤壁输送机道修通一条小巷,支架形式可采用人字形掩护支架,如图 (a)。修通小巷风流贯通后,带动输送机,再从冒顶区两头向中间依次架棚清理矸石,棚梁上如有空顶,用小木垛插紧背实,如图 (b)。 (5)若在冒顶区前方采煤,采用输送机出矸时,应先将采煤机吊起,使矸石能顺利运出。 2.开补巷绕过冒顶区 一般在冒顶区范围较大,不宜用恢复工作面的方法处理时,可采取补巷绕过冒顶区的方法,也叫部分重掘开切眼的方法。 (1)冒顶发生在工作面机尾处。可以沿工作面煤壁从回风巷重开一条补巷绕过冒顶区,如图 (a)所示。补巷的支架可根据顶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