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提高和利润增速下降之分析.docx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新常态下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提高和利润增速下降之分析
16家上市银行年报披露历时1月有余终于收官。在利率市场化进程加速、互联网金融产品层出不穷、国内经济增速放缓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下,“吸金”能力惊人的商业银行正在遭遇“转型的烦恼”。虽然不少银行的盈利指标依旧好看,但是相比当年的辉煌已经略有褪色。中国银行业告别高利润增速时代。
一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提高和利润增速下降的现状
据银监会此前数据,2014年商业银行当年累计实现净利润1.55万亿元,同比增长9.65%,这一增幅较2013年下滑明显,国内商业银行2013年全年实现净利润累计约1.42万亿元,较2012的1.24万亿元增长14.5%。
就16家上市银行而言,2014年,16家上市银行净利润达到1.25万亿元,较2013年的1.17万亿元增幅不足10%,明显低于2013年13.5%的增幅。
银监会数据显示,2014年商业银行平均资产利润率为1.23%,同比下降0.04个百分点;平均资本利润率17.59%,同比下降1.58个百分点。
在16家上市银行中,除平安银行、华夏银行、浦发银行、北京银行、兴业银行、宁波银行、南京银行净利仍保持两位数增长外,其他9家商业银行净利增速均跌至个位数。其中,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和交通银行这五大国有商业银行净利增速都已降至个位数,分别为5.01%、7.9%、8.08%、6.14%和5.71%。
而在净利润增幅下滑的同时,不良贷款余额也在大幅增加,截至去年底,16家上市银行中13家不良率突破1%,而2013年末仅有3家银行不良率在1%以上。从不良贷款余额来看,去年,16家上市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合计6683.39亿元。较2013年底增加1853.32亿元,增速为27.73%。13家银行不良贷款增速超过了30%,农业银行、招商银行、中信银行、光大银行、浦发银行、兴业银行、北京银行7家银行更是超过了40%,不良贷款增速最快的为兴业银行,高达69.82%。
二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提高和利润增速下降的原因
1经济增速放缓导致不良贷款吞噬利润,是最主要的原因。银行最大宗的客户来自于制造业和批发零售业,经济下行也造成了银行资产质量的下行。 受经济增速放缓、担保链等因素影响,部分地区和行业信用风险加大,偿债能力下降、资金链断裂等情况的企业有所增加导致银行不良增加迅速。2015 年,企业信用风险暴露仍是影响商业银行资产质量的主要原因。工业产品价格整体低位运行、PPI 负增长和工业领域通缩态势难以在短期内逆转,因此企业层面经营状况和盈利能力改善的余地不大,企业信用风险暴露仍是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增长的主因。产能过剩行业风险向上下游产业蔓延。随着产能过剩行业经营环境的不断变
化,处于产业链上下游的企业也将受到波及,尤其是受到大宗商品价格下跌的影响,本来就受制于产能过剩而业绩下滑的资源型和贸易流通型企业风险将继续显现。房地产贷款质量走势则存在不确定性。房地产市场在经历了 2014 年“价平量减”的走势后,未来不同地区分化的趋势将更加明显,特别是三、四线城市的市场波动可能加剧。虽然较低的抵押率保证了按揭贷款质量的总体稳定,但部分中小型开发商因资金回笼放缓而发生违约的可能性则有所提高。地方政府性债务质量可能出现波动。总体而言,宏观经济继续在“新常态”下运行,经济增速放缓在短期内仍将对银行业的风险管理造成一定的压力。银行业不良贷款惯性增长的趋势可能延续到 2015 年下半年,预计全年不良贷款余额增长与 2014 年持平,不良贷款率可能上升 0.2 至 0.3 个百分点,达到 1.5%至 1.6%的
水平。
2. 利率市场化改革加速
除了经济增速放缓引起的资产质量下降,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不断加速,也带来了商业银行利润的下降。银行业垄断程度下降, 造成了长期压低的存款利率上升以及贷款利率水平的下降,降低了单位存款的获利空间息差进一步收窄。数据显示,工行去年的存款平均付息率为2.04%,而上一年为1.98%;中行去年的存款平均利率为2.02%,较上一年增加了15个基点。而在我国, 商业银行收入的 80%左右来自于其巨大的利差收入。息差收窄势必影响银行的利润,银行面临转型的压力。传统业务利润增长乏力的情况下,寻求新的利润增长点已成为各行未来发展的重要任务。
3. 恶性竞争因素
我国对银行业的严格监管产生了一个负面影响, 即各银行机构之间产品相似度太高, 也就难以保证客户忠诚度的提高以及业务基础的不断扩大。我国五大国有商业银行间的相似性不仅表现在产品类型方面, 还表现在其他诸多方面。资产结构方面, 贷款是银行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占比 50%左右, 资本充足率较高而不良贷款比率很低; 负债结构方面, 居民存款构成了五大国有商业银行负债来源的 80%以上;收入结构方面, 利息净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