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苗逢春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研究会2004年4月18日-成都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观察与思考;实践与突破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发展规划——基于系统论观点的政策规划和体系建构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必修课)——基于(STS)“科学-技术-社会”观点的课程建构、课标理解与课程实施 信息技术在中小学学科教学中的整合——“课程本位”的信息技术整合观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发展规划——基于系统论观点的政策规划和体系建构 结合国际发展趋势,基于中国国情和各地实际,理性审视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需求,制定全纳、公平的现实目标?基于效益原则的全程评估?评估、检讨基础上的体系重构与动态推进 什么是系统? 系统的特征及其发展原则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这一系统可由其结构性的构成要素和运动发展过程两个方面来分析 根据系统观解析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系统结构 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系统概述 提点2004以来年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之关键 根据系统观解析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系统结构 根据系统观解析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系统结构 根据系统观解析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系统结构 基础教育信息化相关人员的能力建设 ——教师、教育技术人员、教育主管人员 关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的生存现状与专业发展 专业研讨或自我研修: 1.选定信息技术教学的难点、重点,或本地/本校面临的困难,组织专家报告、专家-教师交流,或开展自我研修 2.典型案例观摩 系统教学设计基础上的校本实践 各学科、不同地区教师之间交流教学设计、教学实践以及教学反思——社会建构 根据系统观解析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系统结构 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维护和应用 2003年5月30日,国务院科教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决定实施“推进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加快农村教育现代化”项目。 ?国家财政50亿,地方财政40亿 目标一:通过三种技术配置模式向所有农村教师和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技术设备和教育资源 = 按需设计的可扩容解决方案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观察与思考;实践与突破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发展规划——基于系统论观点的政策规划和体系建构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必修课)——基于(STS)“科学-技术-社会”观点的课程建构、课标理解与课程实施 信息技术在中小学学科教学中的整合——“课程本位”的信息技术整合观 根据系统观解析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系统结构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观察与思考;实践与突破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发展规划——基于系统论观点的政策规划和体系建构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必修课)——基于(STS)“科学-技术-社会”观点的课程建构、课标理解与课程实施 信息技术在中小学学科教学中的整合——“课程本位”的校本实践、校本教研和师资建设 根据系统观解析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系统结构 基于课程的特点和各课程要素的需要,对繁杂不一的信息技术整合定义进行甄别和评价?设定课程定向的信息技术整合目标?基于课程(教师、学生、内容)需求的设备、资源建设?基于学习设计基础上的技术潜能挖掘、技术设备选用、技术功能剪裁、技术与教学互动方案设计?系统教学设计基础上的校本实践?对整合教学效果求真务实的评价和基于专家引领、同行交流基础上的教学重建 苗 逢 春 通信地址:北京师范大学内全国中小学 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 邮政邮编:100875 办公电话:010E-mail: miaofch@ 过程与方法方面——核心素养 4、能根据任务的要求,确定所需信息的类型和来源,能评价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和相关性。 多信息来源:通过调查、访谈、实地考察等获取第一手资料;强调通过图书、报刊、杂志、光盘、因特网等多信息来源获取资料;辩证分析通过因特网获取信息的优缺点。 对信息来源进行比较分析。 课程目标对STS的全景建构 过程与方法方面——核心素养 5、能选择合适的信息技术进行有效的信息采集、存储和管理。 使学生有机会根据具体需要,评价各种信息技术工具的适恰性,选择合适的工具或最佳的技术解决方案。 课程目标对STS的全景建构 过程与方法方面——核心素养 6、能熟练运用信息技术,通过有计划的、合理的信息加工解决实际问题,辅助其他学科学习,创作信息作品。 面向实际问题的信息技术应用。 技术应用过程的规范性、计划性,例如,对软件工程思想的体现。 技术应用和作品制作的规划——自主规划。 课程目标对STS的全景建构 过程与方法方面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