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__南北文学的合流与初唐诗坛讲解.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一节:一个问题贯穿始终 所谓一个问题贯穿始终,就是如何将重性情与重声色完美地结合起来,为诗歌发展开辟一条健康的道路。P183 西洲曲(南朝) 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 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 西洲在何处?两桨桥头渡。 日暮伯劳飞,风吹乌臼树。 树下即门前,门中露翠钿。 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 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敕勒歌(北朝)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第一部分:隋文帝时代 南朝的创作风格,贵于清绮重声色 北朝重乎气质,刚健质朴。 魏征 《隋书·文学传序》中说:若能取江左清绮之文辞、河朔刚贞之词义,“各去所短,合其两长,则文质斌斌,尽善尽美矣。” 2.上官体:(P184) 上官仪代表了宫廷诗人创作的最高水平。以写景见长,风格“绮错婉媚”,即讲究对仗,追求诗歌的声辞之美,体物图貌,笔法精细,时人谓之“上官体” 。 其“六对”“八对”说,对律诗的形成有重要影响。 局限:题材内容宫廷文学的应制咏物的范围之内,缺乏慷慨激情和雄杰之气。 初唐前五十年小结 初唐前五十年,虽然出现了代表清新诗风的王绩、作诗流露真性情的骆宾王、卢照邻,但是,由模仿和拾掇六朝声律辞采的普遍兴趣,而导致的贞观诗风转向南朝诗风的新变,和贞观、龙朔年间以“绮错婉媚为本”的“上官体”的出现,都表明南朝诗风对初唐宫廷文学的影响力 (一)早年质朴刚健的贞观诗风,因研习诗歌技巧成为政治家或文学侍从写作应制、应诏之诗的当务之急而新变;独拔流俗的王绩难成气候。 (二)贞观、龙朔年间(太宗、高宗年间)离权力中心较远的诗人代表骆宾王、卢照邻不足以取代居诗坛主导地位的以“上官体”为代表的宫体诗 “四杰”的代表作: ①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②杨炯:《从军行》 ③卢照邻:《长安古意》 ④骆宾王:《帝京篇》 音乐的音乐美有三大要素:节奏美,旋律美和调式美。古典诗词的音乐美也有三方面内容:节律美、声律美和韵律美。 约句准篇是实现节律美的规定,回忌声病则是实现韵律美和声律美的规定。 “约句”就是限定句型——五言或七言的三字尾吟咏句,以形成具有鲜明节奏特色的“节奏型”〔即“节奏模型”〕,“准篇”就是规定篇法——句型整齐对称的篇法,形成以“重复型”形式的节奏发展模式。 “回忌声病”是讲求声律,它包含两个方面:第一是句中的声调〔平仄〕调配,第二是句脚的协韵。句中声调以“两两为节、平仄回换”的形式出现,就可以形成抑扬起伏、如水波前行式的、流畅圆转的声律美。句脚协韵可以把声律美各自为政的散乱的诗句串联成前呼后应的整体,实现诗歌的整体音韵美,它是诗歌音乐美的组织基础。 初唐后五十年小结 初唐后五十年,特别是高宗后十五年及武后时期逐渐结束了两种创作倾向的徘徊,实现了南北文风的融合。 这一时期的诗人也分为两类: 一类则是以卢照邻(634-686)、王勃(650?-676)、杨炯(650-693?)、刘希夷(651-680)、陈子昂(661-702)、崔湜(671-713)、张若虚(生卒年不详)等为代表的“年少而才高,官小而名大”(闻一多·唐诗杂论·四杰)的诗人。经过他们的努力,终于在诗歌形式得到充分发展的同时,完成了南北诗风的融合,实现了“重性情”和“重声色”的统一。 另一类是以“文章四友”之一杜审言、李峤和沈宋为代表的诗人。他们多以坐事张易之兄弟而遭贬为界,此前题材狭窄,不外应制、侍宴、咏物,此后咏怀感遇,脱离了宫廷气息。但受到自身人格的局限,没能唱出更洪亮的声音,主要成就在诗歌形式的探索与日益成熟上。 一、扩展题材,改造宫体诗,冲破了六朝诗歌的狭窄范围,开始表现广阔的社会生活,诗歌创作由御用性转向抒情性 (一)从宫廷走向市井 分析代表作:卢照邻《长安古意》 (二)由台阁宫殿走向江山塞漠,是盛唐边塞诗的先驱 分析代表作:杨 炯《从军行》 (三)由奉和应制走向一己情怀,不仅情感丰富,诸如慷慨愤世、爱情友谊、离别怀乡等等,而且手法多样,或借景抒情,或咏物寄情,或融情于宴游诗骆宾王《在狱咏蝉》:王绩《野望》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二、以刚健清新的新诗风取代了浮艳绮靡的南朝诗风 陈子昂以复古为号召,根本抛弃宫体诗的理论建树和创作实践对扭转唐代诗风的重要贡献 三、五律形成,七言歌行具突破性和方向性的发展 (一)为五律的发展、成熟、定型做出贡献的诗人: 王绩《野望》是一首成熟的五律 上官仪“工五言” 王、杨以五言律绝取胜 (二)七言歌行的成就和影响 七言歌行是七言古诗与骈赋相互渗透、融合,吸收南朝乐府和近体诗的一些影响,而产生、发展起来的新诗体。句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