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医院耳鼻咽喉科建设与管理指南.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中医医院耳鼻咽喉科建设与管理指南
(试行)
一、总则
第一条 为指导和加强中医医院耳鼻咽喉科规范化建设和科学管理,突出中医特色,提高临床疗效,总结中医医院耳鼻咽喉科建设与管理经验,参照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指南。
第二条 本指南旨在指导中医医院及其耳鼻咽喉科管理者加强科室中医特色建设与管理,同时可作为中医药管理部门开展评价工作的参考和依据。
第三条 二级以上中医医院耳鼻咽喉科按照本指南建设和管理。
第四条 中医医院耳鼻咽喉科应主要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应用药物和技术开展耳鼻咽喉科疾病诊疗工作,注重突出中医药特色,充分发挥中医药优势,继承、创新和发展中医特色诊疗技术,不断提高中医临床诊疗水平。
第五条 各级中医药管理部门应加强对中医医院耳鼻咽喉科的指导和监督,中医医院应加强对耳鼻咽喉科的规范化建设和管理,保证中医药特色优势的发挥,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
二、基本条件
第六条 中医医院耳鼻咽喉科应具备与医院级别、科室功能相适应的场所、设施、设备、药品和技术力量,保障耳鼻咽喉科诊疗工作有效开展。
第七条 中医医院耳鼻咽喉科应开设门诊,有条件的可以开设门诊手术室、病房,有急症处理能力的可以开设急诊。
第八条 中医医院耳鼻咽喉科门诊应设置候诊区、诊室、检查室、治疗室,各区域布局合理,就诊流程便捷,保护患者隐私。建筑格局和设施应当符合医院感染管理要求。
第九条 中医医院耳鼻咽喉科应根据医疗需要及其工作量,合理配备不同类别与数量的专业技术人员。
第十条 中医医院耳鼻咽喉科设备设施配置,应与医院级别、科室功能相适应,在配备基本诊疗设备的同时,应配备有助于提高中医诊疗水平的设备。三级中医医院和有条件的二级中医医院应配备针刺手法治疗仪、艾灸治疗仪、经络导平治疗仪治疗仪附件
中医医院耳鼻喉科常用方剂目录
1.麻黄汤(《伤寒论》) 2.桂枝汤(《伤寒论》) 3.苍耳子散(《济生方》) 4.六味汤(《喉科秘旨》) 5.银翘散(《温病条辨》) 6.桑菊饮(《温病条辨》) 7.疏风清热汤(《中医喉科学讲义》) 8.败毒散(《摄生众妙方》) 9.大承气汤(《伤寒论》) 10.小柴胡汤(《伤寒论》) 11.四逆散(《伤寒论》) 12.逍遥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13.半夏泻心汤(《伤寒论》) 14.大柴胡汤(《金匮要略》) 15.白虎汤(《伤寒论》) 16.犀角地黄汤(《备急千金要方》) 17.普济消毒饮(《东垣试效方》) 18.仙方活命饮(《校注妇人良方》) 19.清咽利膈汤(《外科正宗》) 20.银花解毒汤(《疡科心得集》) 21.五味消毒饮(《医宗金鉴》) 22.黄芩汤(《医宗金鉴》) 23.龙胆泻肝汤(《医方集解》) 24.泻白散(《小儿药证直诀》) 25.理中丸(《疡医大全》) 26.温肺止流丹(《疡医大全》) 27.四逆汤(《伤寒论》) 28.麻黄细辛附子汤(《伤寒论》) 29.四君子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30.补中益气汤(《脾胃论》) 31.玉屏风散(《丹溪心法》) 32.生脉散(《内外伤辨惑论》) 33.益气聪明汤(《证治准绳》) 34.四物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35.归脾汤(《正体类要》) 36.八珍汤(《正体类要》) 37.六味地黄丸(《小儿药证直诀》) 38.耳聋左慈丸(《重订广温热论》) 39.肾气丸(《金匮要略》) 40.四神丸(《证治准绳》) 41.朱砂安神丸(《内外伤辨惑论》) 42.天王补心丹(《摄生秘剖》) 43.半夏厚朴汤(《金匮要略》) 44.通气散(《医林改错》) 45.苏子降气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46.血府逐瘀汤(《医林改错》) 47.补阳还五汤(《医林改错》) 48.通窍活血汤(《医林改错》) 49.会厌逐瘀汤(《医林改错》) 50.川芎茶调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51.天麻钩藤饮(《杂病证治新义》) 52.清燥救肺汤(《医门法律》) 53.养阴清肺汤(《重楼玉钥》) 54.藿香正气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55.三仁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56.甘露消毒丹(《温热经纬》) 57.五苓散(《伤寒论》) 58.真武汤(《伤寒论》) 59.二陈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60.半夏白术天麻汤(《医学心悟》)
10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