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性的学习与教学-理论与实践.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建构性的学习与教学-理论与实践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课程与教学系 徐斌艳博士、教授 byxu@kcx.ecnu.edu.cn 一、关于学习的隐喻 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学术界对学习理论研究给予了高度关注,现代学习理论突破了学习是反应的强化的观点,同样超越了学习是知识获得的观点,而是强调学习是一种知识建构的过程,而不是对知识的记载和吸收;学习是知识的社会协商;学习是社会实践参与。 学习是反应的强化 学习是知识获得学习是知识的加工 学习是一种知识建构的过程,而不是对知识的记载和吸收;学习是知识的社会协商;学习是社会实践参与。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作为一种新的学习理论,对学习和教学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解释,它强调知识并不是对现实世界的绝对正确的表征,不是放之各种情境皆准的教条;学习者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在以往的生活、学习和交往活动中,他们逐步形成了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和看法,而且,他们具有利用现有知识经验进行推论的智力潜能 能量交换:同样的冰块用锡纸包裹,或者用棉被包裹,哪个块冰先融化。 人是如何看见东西的: 光(1)= 某个非常亮的(发亮的,发光的)物体。如果看着它就能看到这个物体。最后,这种视觉因眼花而削弱。 这个物体能够使其他东西发亮。在(1)所提到的条件下,人们能够看到这些东西。 被照亮的物体本身不能照亮其他物体,因为它们本身不发光 在照亮物体的色彩时,物体本身就变得清晰可见。 光(2)=是落在并停留在被照亮得物体上的亮光 只有镜子能够反射这种光(2),所以这种光不会停留在镜子上 如果打开电灯,就有光(1)。光(1)看上去像其他物体上的光(2)。如果关闭电灯,光(1)就消失。 在打开电灯和照亮其他物体之间也许有一定的时间间隔。 相应地,学习不简单是知识由外到内的转移和传递,而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即通过新经验与原有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来充实、丰富和改造自己的知识经验。(童话故事) 特级教师于漪(语文): 她在教“宇宙里有些什么”时,课文中有一句话“宇宙里有几千万万颗星星。”这时,一个学生提出了问题“老师,万万等于多少?”这时大家都笑了起来,有个学生说:“万万不等于亿吗?”在大家的笑声中,提出问题的学生悄悄坐下了。于老师觉得他的积极性受到了打击,于是她问“既然万万等于亿,但这里为什么不说宇宙里有几千亿颗星星,而却说宇宙里有几千万万颗星星呢?”这一问,学生们都哑了。过了一会儿,一个学生站起来说“不用亿用万万,有两个好处,第一,用“万万”听起来响亮,“亿”却听不清楚;第二,“万万”好象比亿多。”这时学生们又笑了。于老师当即给予肯定,并表扬说“你实际上发现了汉语修辞中的一个规律,字的重叠可产生两个效果,一是听得清楚,二是强调数量多。”这时,学生们都用钦佩得眼光看着那个学生,而于老师却说“大家可以想一想,我们今天学到了这个新的知识,是谁给予我们的呢?”这时大家才将目光集中到第一个学生身上…… 建构主义所追求的到底是什么样的学习和教学呢? 三、建构性的学习与教学 学习的目标:深层理解 学习的内部过程:高水平思维 学习的控制:学习的自我监控 学习的社会情境:充分的沟通、合作和支持 学习的物理情境:多样的、情境性的信息与有力的建构工具 学习的目标:深层理解 而建构性的学习和教学则要对知识形成深刻的理解: ①这意味着学习者所获得的知识是结构化的、整合的(integrated),而不是零碎的、只言片语的。 数学学习中的“瞎子摸象” 来自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数学教授斯坦(Sherman K. Stein)先生描述的“瞎子摸象”的感受,他形象地阐述到,“如果你把它[数学]当作计算的工具,用来计算长度与面积,或算出成本与利润,那它就类似铁锤和螺丝起子。如果你用它来描述重力或染色体的结构,你可能认为数学是物理和生理宇宙中的创世语言。或者在几何、微积分的课堂里,你认为数学是很好的分析方法,是贸易、法律或医学的职业训练基础。” 学生触摸到的“数学大象” 为什么有些学生抱怨数学多于喜欢数学,因为他接触到的数学可能只是一长串枯燥的计算,只是每天分配到的几页一定要完成的练习,或是一堆没有好好解释的难懂规则。其实学生只触摸到‘数学大象’的一小块皮肤。 学习者结合自己原有的经验体系来学习探索新知识,将所学知识的不同部分联系起来,将新知识与原有的知识经验联系起来,将正式的知识与自己日常的直觉经验联系起来,看它们是否一致?解决它们之间的冲突。 ②这意味着学习者所建构是灵活的知识,而不是惰性的、死的知识。学习者不应满足于对概念、原理等的教条式的掌握,而应使这种理解进一步深化。 教学应把要学习的知识置于多种、具有一定复杂性的问题情境中,分别着眼于不同的侧面,使学习者对知识形成多角度的、丰富的理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