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区农业现代化建设情况汇报.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全区农业现代化建设情况汇报
江夏区农业局 2015年5月
尊敬的各位党外朋友,各位领导:
首先,我代表区农业局向大家一直以来对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关心、关注和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近年来,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区人大、区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全区农业现代化建设紧紧围绕“一个率先,三个示范”和“三个江夏”建设总体奋斗目标,以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农民增收为落脚点,突出深化农村改革,突出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突出产业结构调整,加快推进现代农业“接二连三”,保持了农业发展好形势,为新常态下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现汇报如下。
一、工作成效
通过近年来的努力,全区现代农业呈现出较好发展势头:农业基础条件不断改善,生产能力逐步提高;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功能品味逐步提升;农村改革不断深化,发展活力逐步增强;精准农业不断深入,生态环境日益美化。省级粮食生产大区、蔬菜主产区、水产大区、畜牧大区地位进一步巩固。
(一)农业经济保持较快发展。2014年,实现农业总产值138.68亿元,农业增加值87.55亿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15101元,较上年增长12.25%。农民人均纯收入连续11年保持二位数增长,稳居全省80个县域经济考核县市第一名。在宏观经济环境趋紧,农产品价格波动频繁的复杂形势下,农业经济总量快速增长,为全区经济社会平稳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二)保供给能力稳步提升。大宗农产品有效供给充足。2014年实现粮食总产29.24万吨,连续十一年实现稳定生产。全区蔬菜基地保有量目前已经达到34万亩,2014年实现蔬菜总产150.26万吨,出栏商品猪102万头,商品家禽1950万只,水产品产量9.2万吨,菜篮子产品年总产值有望突破100亿元。主要农产品在总量不断组长的同时,精细菜、特色菜等高端农产品占比明显增加,生产比较效益稳步增长,建设全市最大菜篮子的基础逐步夯实。
(三)发展空间布局不断优化。坚持区域布局、适度规模、集约高效和功能转型四个发展方向,全区现代农业产业空间布局不断优化,“三纵一横” 四个功能区初具雏形。中部107沿线现代农业示范区(含铁贺线)以设施农业基地为支撑,形成设施农业示范长廊;西部金水河沿线农业标准化生产保护区先后建成水稻、水生菜、水产、水禽板块基地;东部梁子湖大道(天子山大道)沿线依托梁子湖赏花大道、天子山休闲采摘等资源优势,形成都市农业生态休闲区;北部新老南环线现代农业创新服务区集聚多家省、市农业科研机构和海吉星、菜鸟网络等大型农产品物流项目落户,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和辐射带动能力显著增强。
(四)农业经营方式加快转变。从政策引导、机制创新、主体培育、资金扶持等多方面入手,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不断健全。全区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达到3000多个,共计流转面积42万亩。去年新增市级农业龙头企业达16家,达48家,省级农业龙头企业16家,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2家。安山农产品加工园建设稳步推进,海吉星完成投资3.39亿元,预计一期将于今年8月建成。新引进小田园、国储米业2家农业龙头企业。2014年实现规上农产品加工业产值112亿元,同比增长16.7%。
(五)传统农业“接二连三”。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通过持续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全区农业产业从传统的生产型向多功能服务型开始转变。加快推进休闲农业,全区乡村游经营单位发展到111家,从业人员3000余人,辐射带动面积10余万亩,年接待游客500多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逾10亿元。加快推进订单农业,促进企农融合发展。全区订单面积达30余万亩,涵盖水稻、菜薹等数十个品种,年产值近10亿元。注重发展特色产业,设施蔬菜、水生蔬菜、优质稻、两瓜(南瓜、西瓜)等特色基地规模档次不断提高。
(六)农业可持续发展态势逐步增强。一是设施化水平显著提高。全区设施蔬菜基地3万亩,其中钢架大棚面积8750亩,亩平效益超过5000元,是传统农业2倍以上;二是农业减量化技术广泛应用。测土配方施肥年应用面积45万亩次,水稻集中育秧、水稻轻简栽培等农业三新实用技术年应用面积近百万亩次,农作物病虫害年实现统防统治150万亩次以上;三是良种应用面积不断扩大。年推广蔬菜、水稻等农作物新品种50余个,全区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0%以上;四是农机化水平稳步提升。截止去年底,全区有各类农业机械66673台套,农机总动力39.84万千瓦,综合农机化水平达到62.8%。五是两型农业态势强劲。建设金林、金龙、怡山湾等一批循环农业示范基地,三沼利用示范面积5万亩,年消纳畜禽粪便10万吨。全区共建设大中型沼气工程20处,年处理畜禽粪便能力20万吨,推广太阳能热水器2万台,农村户用沼气6000户,太阳能路灯400盏。2014年全区农药、化肥施用量较上年分别下降50吨、2400吨,降幅分别达到5.8%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