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3-地热资源评价-浅层地温能讲诉.ppt

发布:2017-01-06约6.32千字共73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勘查要求: 地表水换热方式浅层地热能调查 目 录 五、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评价 四、场地浅层地热能调查 一、浅层地热能的基本定义 三、区域浅层地热能调查 二、浅层地热能勘查内容与分类 (一)浅层地温能资源评价标准 浅层地温能资源评价应计算浅层地温能热容量和可利用量(换热功率) 区域浅层地温能评价的深度范围为1m至200m埋深以内。 场地浅层地温能评价的深度根据工程的需求而定。 浅层地温能资源评价标准 浅层地温能热容量 (体积法) 在包气带中,地热能热容量按下式计算: 浅层含水层中,地热能热容量按下式计算: 热容量等于各自的比热容与体积的乘积 浅层地温能资源评价标准 区域评价计算面积:  为适宜开发利用浅层地温能的土地面积。 工程评价计算面积:  为该工程取热的影响面积。 浅层地温能资源评价标准 (二)浅层地温能资源开发利用评价 环境影响 土壤、农作物 地下水环境 水产养殖 地表水环境 大气环境 生态环境 浅层地温能资源开发利用评价 环境影响预测: 计算替代常规能源量和节能减排量,评价浅层地温能利用所产生的大气环境效应; 评价浅层地温能开发对地下温度场的影响; 根据地源热泵工程的换热方式评价相应的生态环境影响; 提出防治浅层地温能利用产生不利环境影响的措施。 浅层地温能资源开发利用评价 浅层地温能利用环境评价: 环境影响评价内容 清洁环境效应、减排效应(CO2、SO2等) 地下水环境及地面沉降、岩溶塌陷、地裂缝 对河流、湖泊、水库、水环境、水生物的影响 ①冷(热)岛效应②热均衡 ⑵地下水位下降 大气环境效应评价 地下水系统评价 地表水系统评价 对地温场的影响 应分别估算地下换热系统不同开采方案的初投资及运行成本。 地埋管换热系统的初投资估算主要考虑埋管深度、管材、孔径和孔内结构、回填材料、地层的硬度及钻孔成本等因素;运行费用主要考虑 地下水换热系统的初投资估算主要考虑抽灌井的数量、深度及钻探试验成本; 地表水换热系统的初投资估算主要考虑取水口的远近、水质对换热管材、换热器的影响、取热方式等因素。 经济成本评估: 浅层地温能资源开发利用评价 在场地浅层地热能勘察和环境影响预测、经济成本评估的基础上制定。 开发利用方案: 浅层地温能资源开发利用评价 开发利用 方案 换热系统规模 换热方式 等等... 取热和排热温差 制定监测方案 长期检测孔设置 相关规范 * 浅层地温能开发适宜区的划定 分区:地下水热泵适宜区、较适宜区、不适宜区    地埋管热泵适宜区、较适宜区、不适宜区   适宜性分区因素:   松散层厚度(m)    岩土导热性   恒温带温度      回灌条件   含水层累计厚度(m)  地下水水质 区域浅层地热资源调查 竖直地埋管适宜性分区 区域浅层地热资源调查 分区 单项指标 综合评判标准 第四系厚度 m 卵石层总厚度 m 含水层总厚度 m 适宜区 >100 <5 >30 三项指标均符合 较适宜区 <30或50-100 5-10 10-30 除适宜区和不适宜区以外其他地区 不适宜区 30-50 >10 <10 至少两项指标符合 区域浅层地热资源调查 地下水适宜性分区 分区 单项指标 综合评判标准 单位涌水量 m3/(dm) 单位回灌量 单位涌水量 地下水位年下降量m 特殊地区 适宜区 >500 >80% <0.8 / 三项指标均符合 较适宜区 300-500 50%-80% 0.8-1.5 / 除适宜区和不适宜区以外其他地区 不适宜区 <300 <50@ >1.5 重要水源地保护区、地面沉降严重区 任一项指标符合 (二)勘察孔取样、测试及现场 热响应试验 岩土层单层厚度大于1m的,每层应取代表性的原状土样(砂、砾石层除外)。 勘察孔取样及测试要求 每100km2调查区应不少于3个勘查孔,每个勘察孔分别进行现场采样及热响应试验。 原理 测得循环水流经地下埋管前后的温度、压差、流量。进而得到测孔的换热量 目的 获取岩土体热物性,包括岩土体导热系数、密度及比热等 热响应试验 恒温法 恒热流法 热响应试验 现场热响应试验: 对回路中循环水连续加热,测量加热功率、水的流量和进出口温度及时间,推算钻孔周围岩土的平均岩土导热系数。计算地埋管换热器传热系数。 热响应试验 热响应测试车 热响应测试车 现场热响应试验要求: 现场热响应试验时,应进行两次不同热负荷的试验。当测试孔深度在80-100米时,大负荷宜采用6—10kW,小负荷宜采用3—5kW。 现场热响应试验首先做无负荷的循环测试,获取地层初始平均温度。 对回路中的传热介质连续加热(冷)负荷。温度稳定(变化幅度小于1℃)后,观测时间不少于2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