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地下水的地质作用-1.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地质学基础;第六章 地下水及其的地质作用;第一节 地下水的概念及其特征;第一节 地下水的概念及其特征;第一节 地下水的概念及其特征;三、地下水赋存状态;(一)、岩石的空隙类型;2、裂隙—岩石中断层、节理、缝隙等(图e)。
3、溶穴—可溶性岩石被溶蚀形成的洞穴(图f)。; 岩石的水理性质是指岩石与水作用时所具有的特征,包括透水性、容水性、持水性和给水性。
1、透水性:是指岩石能使水下渗、通过的性能。它不仅与孔隙度有关,还跟岩石孔隙的绝对大小有关,空隙大、多、连通情况好,透水能力强。
一般用渗透系数 k (单位:米/昼)表示。渗透系数越大,渗流速度就越大,透水能力越强。 ; 2、容水性--岩石所能容纳和保持一定水量的能力。岩石的容水性有容水度(岩石所能容纳的水的体积与岩石体积之比)来表示。
粘土容水性强,砾石土容水性差。
3、持水性--是指在重力作用下,岩石依靠分子力和毛细管力,能保持一定液态水的能力。;4、给水性—岩石中保持的水,在重力作用下能自由流出一定数量水的能力。
根据岩石给水性能力的相对强弱,可将岩层划分为两种水文地质性质的岩层:
①含水层: 在重力作用下能给出并且通过相当数量水的饱水岩层称含水层。常由透水性较好的砂层、砾砂层、砂岩、砾岩及裂隙发育的其它岩石组成.
②隔水层: 在常温常压下,由于重力作用不能给出并通过相当数量水的岩层。常由粘土、亚粘土、页岩、泥灰岩等透水性能差的岩石组成的岩层。;(三)地下水的蓄水构造; 地下水的理化性质包括温度、颜色、气味、化学成分和矿化度等。
1、温度:地下水的温度受埋藏深度和所处的自然条件的影响。; 2、颜色:地下水一般是无色的,但含某些离子或富集悬浮物质时而呈现出一定的颜色。如含有铁离子而呈褐红色;富含有机质而呈黄褐色或浅黑色。
3、气味:地下水因含有不同的气体成分和有机质而有一定的气味。如H2S时有臭味。地下水中各元素的含量主要取决于其周围的岩石的性质及其溶解度。
4、化学成分:
①气体: O2、N2、CO2及H2S ;
②离子:Cl-、SO42-、HCO3-、Na+、K+、Ca2+、Mg2+;
③胶体物质: Fe(OH)3、 Al(OH)3、SiO2
④有机质
5、矿化度和硬度
矿化度:地下水中所含有的各种离子、分子和化合物的总量。
硬度:地下水中含有钙、镁离子的总量。;六、地下水的运动; (二)地下水运动方式
地下水赋存状态及其所处的环境决定了地下水的运动也比地表水的运动要复杂得多,大体可分为毛细运动、渗流(渗透)运动。
1、毛细运动 在毛细力作用下运动的水。岩石颗粒表面和孔隙壁面在静电吸引作用下,会吸附水分子 。这类水束缚于颗粒表面及孔隙壁面,不能在自身重力作用下运动。而且还可逆重力而运动。
2、渗流(渗透) 在自身重力作用下产生运动的水。在岩石和松散物质的空隙中,重力水在重力作用下产生运动。除此之外,重力水的运动还可以是流动(如地下暗河)和扩散(地下水因浓度、温度和压力差所引起的)。;七、地下水与地表水的差异;第二节 地下水的类型;第二节 地下水的类型;(一)、孔隙水、裂隙水、岩溶水;包气带与饱水带概念;包气带与饱水带剖面;1、上层滞水(包气带水);2、潜水;3、承压水(层间水);(一)泉的概念;(二)泉的分类;1、按泉水的补给来源分类;上升泉;上升泉;2、按泉水的出露原因分类;;① 温泉:温度>20℃(又可分温泉20 ℃ -37 ℃ ,热泉
37 ℃ -90 ℃ )
② 冷泉;矿泉:泉水中含有较多的矿物质。
碱泉-Na2CO3 硫磺泉-H2S
盐泉-NaCl 石灰泉-CaCO3、CaSO4;;三、地下水的人工出露点-井;第三节 地下水的地质作用;第三节 地下水的地质作用;二、地下水的剥蚀(潜蚀)作用 ;1、地下水的机械冲刷作用;2、地下水的化学溶蚀作用; 3、岩溶作用(喀斯特Karst作用):
可溶性岩石在地下水和地表水共同作用下,溶蚀演化的过程及其所形成的各种地质现象,称为岩溶(喀斯特)作用。形成的地貌称为岩溶(喀斯特)地貌。
我国陆地岩溶地区所占面积:
全国 14.3%,
云南 25%
贵州 80%
广西 60%。;(二)溶蚀作用的产物
--岩溶(喀斯特Karst )地貌类型;1、地表岩溶(喀斯特)地貌
(1)溶沟、石芽和石林;溶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