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红河谷》教学设计与反思.doc

发布:2017-09-01约字共5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教学设计与反思 ? 课题: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美洲乐声——《红河谷》 科目: 音乐 课时: 1 提供者:靳思宁 单位:东丽区民族中学 一、教学内容分析 人音版初中音乐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美洲乐声第一课《红河谷》的歌曲教学,《红河谷》是流传于北美洲红河一带的民歌,是加拿大的一首民歌。《红河谷》歌词有数种不同的版本,书上采用的是最原始的版本。 歌曲表现了北美红河一带的人民开垦荒原,播种建设家园,终于将野牛触摸的荒原变成安居乐业的地方,它回顾了人民艰苦创业的经历,并展望美好幸福的生活场景。 歌曲的节奏稳健,富有动感,旋律朴实、舒展,整首歌曲的音域不宽,形成了这首歌曲的朴实无华、感情真挚而深沉的风格其歌词表现了移居于北美红河一带人民,在这里垦荒种地、建设家园,终于将野牛出没的荒原变成了人们安居乐业的地方。它回顾了人民艰苦创业的经历,并展望美好幸福的生活前景。歌词富有生活气息,具有教育意义。?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唱歌曲《红河谷》,启发学生用舒展自然的声音有表情地演唱。 2、过程与方法:在歌唱中进行二声部合作,感受合唱的艺术魅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乐于以积极的态度体验美洲、拉丁美洲音乐的民族风格,喜爱美洲、拉丁美洲民族音乐。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七年级学生处在儿童期向青年期过渡的阶段。好动,喜欢新奇事物,学习兴趣积极性容易激发,年龄较小,但对歌曲认识不够深刻。这节课我想采用多媒体课件教学,能够将音乐、图片、视频相结合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以音乐为主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充分体现了合作、自主、探究的小组合作式学习。在教学方法上,以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们去探索音乐的语言。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在教学中教师是引导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积极主动性才能引导学生在兴趣的引导下合作探究感受音乐的无穷魅力。结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根据教学目标级教学的重难点的制定,我将采用的教学方法是情境导入法、视听结合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并注重学生个别性的发展,应引导学生采用的学法是:合作法、探究法。 五、教学重点及难点 教学重点: 1、 分别学唱歌曲《红河谷》高声部与低声部能够用平缓的呼吸、统一的的声音正确的歌唱; 2、了解弱起小节以及弱起小节在歌曲里的作用并唱好 教学难点: 1、感受二声部合唱并能初步唱好《红河谷》的二声部合唱; 2、学唱歌曲《红河谷》能够用平缓的呼吸、统一的的声音正确的歌唱。 六、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课前准备: 1.发声练习 师:这节课开始之前 请同学们先跟着老师做几条发声练习,用“lu”或“wu”先单条练习,再进行二声部练习)提示学生边唱边互相倾听别的同学的声音,要求声音的和谐, 调整好坐姿用正确的发声状态跟着钢琴来演唱 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这节课老师要带领大家去游览一些自然景观,请你们根据图片以及老师的描述来判断一下这是哪个国家的景色?(播放课件 PPT 景色图片,老师用语言描述) (背景音乐放歌曲红河谷) 生:加拿大 学生根据所学知识从多媒体播放的风光片中可以看到,并说出正确答案——加拿大,教师讲解加拿大是由一个移民和以游牧发展的国家,为下面的欣赏《红河谷》的歌曲背景及学唱作铺垫。采用情景教学法导入 (二)、新歌教学 1、初听:(课件展示歌谱) 师:我们边听便展开想象,听一听《红河谷》这首歌曲歌词描绘了什么?情绪怎样?板书写出(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总结)。 师:《红河谷》主要表现了移民北方红河一带的居民在这里垦荒种地、建设家园、发展城市,最终将野牛出没的荒原变成了人们生活的家园。它回顾了人们艰苦创业的历史,同时也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表现的情绪是欢快活泼的还是优美抒情的?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总结 优美抒情 音乐是情感和听觉的艺术,音乐的情感体验是达到音乐教育“以美感人、以美育人”的目标,听觉体验是音乐学习的基础。在音乐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的听觉体验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体现音乐的美感。学生经过几次的聆听,对歌曲有了一定的了解,并将音乐知识技能的培养融入到其中。 学唱歌谱,了解弱起小节 师:请同学们打开书,我们来看一下这首优美的歌曲是几拍子的? 师:4/4拍的强弱规律(节奏特点)是什么? 师:同学们来看一看,这首歌的曲谱有哪个小节不是四拍子? 师:我们把像第一小节这种从弱拍或次强拍开始的小节就叫做弱起小节(或称为不完全小节)(PPT显示关键词)。 而弱起小节的歌曲结束小节也往往是不完全的,首尾相加其拍数正好相当于一个完全小节。咱们来验证一下(带着学生数一数验证) 4、教师范唱曲谱。 师:下面老师来范唱谱子,并把弱起小节的感觉唱出来,请同学们感受一下 师:同学们发现没有 老师在唱弱起小节之前有一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