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 ppt.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2、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 臧克家 臧克家(1905.10.8-2004.2.5),山东诸城人。曾用名臧瑗望,笔名孙荃、何嘉。民盟成员。 闻一多,原名闻家骅,字友三,1899年生于湖北省浠水。1912年考入北京清华学校,1922年7月赴美留学,先后在芝加哥美术学院、科罗拉多大学和纽约艺术学院接受西洋美术教育。 1923年9月,他的第一本诗集《红烛》在国内出版。1925年5月他回国后,在北京、南京、武汉、青岛等地任教。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他毅然南迁,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开大学联合组成的国立临时大学(后改为西南联合大学)任教。1944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抗战胜利后出任民盟中央执委。 1946年7月15日在悼念李公朴大会上怒斥国民党特务,发表了著名的《最后一次的讲演》,当天下午即被特务暗杀,年仅48岁。主要著作有《红烛》、《死水》、《唐诗杂论》、《离骚解诂》等。 闻一多与臧克家: 臧克家于1930年至1934年在青岛大学学习期间,是闻一多先生的高足,经常出入于闻一多的办公室和家中,向老师请教;闻一多也很赏识臧克家,1932年回清华任教后写信给臧克家说:“得一知己,可以无憾,在青岛得到你一个人就足够了。”可见相知之深。1933年臧克家准备出版诗集《烙印》,因当时名不经传,书店不原出版他的诗集。闻一多联络王统照等人,替他出资印行《烙印》,又在大型杂志上撰文介绍。 40年代,两人多有书信来往,如课文中提到的“他在给我的信上说……”,这是闻一多在街道臧克家赞扬他的信后,于1944年9月11日写的回信;课文中提到的“1944年10月12日”那封信,是答复臧克家欲至联大教书的问询的。 闻一多先生遇难后,臧克家于1946年8月撰写《我的先生闻一多》以示悼念。 第一部分: 问题探究: 1、作为学者的闻一多先生,课文选取了几件典型事迹来写呢?表现了他什么样的精神呢? 共三件事,写作《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 表现了他治学严谨、谦逊、默默奉献、潜心学术、不畏艰辛、废寝忘食的精神。 第二部分: 1、课文的两个部分之间,是用哪些话起过渡作用的?把这些话找出来,说说是怎样起过渡作用的? 3、作为革命家的闻一多先生是怎么处理说和做的呢?那怎么理解他的说和做呢? 总结: 闻一多先生的事迹很多,作者为什么只选取这六件事来写啊? 闻一多被杀的背景 抗日战争结束后,国民党反动派不顾全国人民对和平民主的迫切要求,继续发动内战,并在国统区对爱国民主运动进行血腥镇压。7月11日,李公朴因参加爱国民主运动被暗杀。反动派一面杀人,一面造谣。昆明形势险恶,人心惶恐。7月15日,是李公朴先生的追悼会。其夫人张曼筠声泪俱下地讲述李先生遇难经过,听众热泪盈眶。可混进会场的特务,抽烟扮鬼脸,喧哗出洋相,故意打闹,制造混乱。闻一多先生不顾个人安危,跳上台去,当即发表演讲。他说:“这几天来,大家晓得,在昆明出现了历史上最卑劣最无耻的事情。李先生究竟犯了什么罪,竟遭此毒手?他只不过是用笔写写文章,用嘴说说话。”整个会场肃静下来,听众的 注意力都集中到这位无畏的民主斗士的身上。闻一多先生愤怒起来,“他所写所说,都不过是一个没有失掉良心的中国人的话!大家都有一支笔一张嘴,有什么理由拿出来讲啊!有事实拿出来说啊!为什么要打要杀,而且又不敢光明正大地来打来杀而偷偷摸摸地来暗杀!(鼓掌) 这成什么话?”(鼓掌) 思考: 闻一多先生是怎样一个人?从哪里可以看出? 思考: 1、本文从哪两个方面描写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2、在这两个方面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又有什么不同呢?(用文中的原句来回答) 1、本文从作为学者和作为革命家两个方面写闻一多的“说”和“做”。 2、学者:做了再说,做了也不一定说。 革命家:说了就做,言论与行动一致。 本文的语言特点: 一、用词具有表现力: 1、“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这句话中的“钻探”改为“钻研”或“研究”行不行呢? 不行。选用“钻探”,词义比“钻研”更进了一步,既形象,又含义丰富,而且句式变成了“向……钻探”,叙述由静态变成动态,给人的形象不再是客观的叙述,而是热情的赞美。 二、语言典雅(成语及对偶句的运用): 1、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 “潜心贯注”和“心会神凝”成语,两个词意思相近,都是用心极专极深,除学术研究外,没有别的任何事情使他分心。 2、“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 这句话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此话出自于《论语·子罕》,是孔子的学生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