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检索概论 - 欢迎各位同学.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信息检索》教学大纲 学时:20学时(其中理论课14学时,上机实验课 6学时 )。 教学目的:向学生传授信息检索知识,培养信息意识和掌握检索技能,增强自学能力和独立研究能力。 教学要求:要求学生了解科技文献和信息检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熟悉国内外常用的科技文献计算机检索工具的结构和检索原理,熟练掌握检索技巧,并学习文献综述写作的基本方法与要求。 课 程 简 介 信息检索课是为适应网络社会和知识经济时代培养有高素质综合能力人才的需要而开设的一门新型课程。它是以图书馆学、情报学为理论基础,以计算机和光盘网络为手段,侧重培养学生信息意识、掌握利用文献、情报检索,不断提高自学能力和科研能力的一门科学方法课。通过教学,要求学生了解科技文献和信息检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熟悉国内外常用的科技文献计算机检索工具的结构和检索原理,熟练掌握检索技巧,为将来快、准、全地获取国内外科技信息打下基础。 教 学 内 容 第一章:概论 第二章:中文数据库 第三章: 外文数据库 第四章: 网络免费资源 第五章:选择内容 第六章: 文献综述与学术论文的写作 第一节、文献检索基本知识 一、信息、知识、文献、情报 1.信息的涵义、特征和类型 (1)信息的涵义 信息是事物的一种普遍属性,是事物存在的方式和运动状态及其规律的表征。 信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无人不用。不同的学科,从不同的角度对信息这个概念有不同的解释。 美国《韦氏字典》把信息释义为:信息是用来通信的事实,在观察中得到的数据、新闻和知识。 我国《辞海》对信息的定义是:信息是指对消息接受者来说预先不知道的报道。 控制论创始人N ? 维纳认为:“信息是人们在适应外部世界并使这种适应反作用于外部世界过程中,同外部世界进行交换的内容的总称。” 信息论创始人C · 申农认为:信息是组织程度,它能使系统的有序性增强,减少破坏、混乱和噪音。 (2)、信息的特征 信息具有五个特性: (1)客观性 信息是事物状态和变化的客观反映,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2)时效性 信息的时效性是指信息从信息源出发,到接受信息的系统利用的时间间隔及其效率。人们获取信息的目的在于利用信息.信息时效性差就会失去其应用价值。 (3)传递性 信息可以在时间上或空间上从一点移动到另一点,可以通过语言、文字、通信、电子计算机等各种渠道和媒介传播。 (4)共享性 信息的共享性是指同一内容的信息可以被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用户同时使用。信息资源在使用过程中不仅不会减值,而且还会增值。 (5)中介性 信息是介于物质和精神世界之间过渡状态的东西,是人们认识事物的媒介。 多种形式的信息交流,信息检索与咨询服务,都是依托信息技术(IT技术)的支持下开展的。 (3)、信息的类型 信息的类型亦可根据不同的角度来分。 ★★从产生信息的客体的性质来分,可分为: ①自然信息:声、光、电等; ②生物信息:如遗传信息等; ③机器信息(自动控制系统); ④(人类)社会信息:社会信息就是指人与人之间交流的信息。按照人类活动领域,社会信息又可分为科技信息、经济信息、政治信息、军事信息、文化信息等。 ★★以信息所依附的载体为依据,可分为: ①文献信息,是文献所表达的内载信息,以文字、符号、声像信息为编码的人类精神信息。文献信息的特点是易识别、易保存、易传播,缺点是不能随外界的变化而变化,固态化是文献信息老化的原因。? ②口头信息指存在于人脑记忆中、通过交谈、讨论、报告等方式交流传播的信息。口头信息具有出现早、传递快、偶发性强的特点,但缺乏完整性和系统性,大部分转瞬即逝,一部分通过文献保存,一部分留存在人类的记忆中,代代相传。 ③电子信息电子信息特指通过电视、计算机、数据库、网络等传播的瞬时信息,以区别于相对固化的电子文献(光盘等)。这是当今发展最快、最具应用价值和发展前途的新型信息源。 信息分类还有其他划分方法: 如以信息的记录符号为依据,可分为语声信息、图象信息、文字信息、数据信息等; 以信息的运动状态为依据,可分为连续信息、离散信息; 以信息的加工层次而论,可分为初始信息(或“感知信息”、“原生信息”)和再生信息(或“二次信息”、“三次信息”),后者是对初始信息进行加工并输出其结果的形式,也是信息检索的主要对象。 2、知 识 知识是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中所获得的认识和经验的总和。人脑通过对事物发出的信息的接受、选择和处理,形成了概念。在反复的实践和认识过程或逐渐形成知识。知识是信息的一部分。 各类知识可以相互渗透、交叉形成新的知识和新的知识门类。 知识在生产、传播和使用过程中被不断完善、充实。又可不断派生出新的知识。 3、情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