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學原理随课笔记(超星尔雅通识课程).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1 什么是美学
1.1节 美学历史及20世纪中国美学概况
朱光潜是中国现代美学的奠基人。
宗白华认为,中国形而上学属于(生命)的体系。
梁启超、蔡元培、王国维是中国近代美学家,而华罗庚不是。
“以美育代宗教”的说法是由蔡元培提出的。
第一个从哲学思辨的高度讨论美学的哲学家是柏拉图。
离开人的生活世界而专注于语义分析,会从根本上取消美学。(正确)
宗白华认为西方形而上学属于唯理的体系,目的在于了解世界的基本结构。(正确)
西方美学历史的创始是:柏拉图 。
1.2节 美学研究的对象及学科性质
美学的学科性质是 : 美学是一门人文学科、美学是一门理论学科、美学是一门交叉学科。
对人文学科的正确说法 :人文学科可以完善人格。
美只能存在于审美活动之中。
审美经验侧重从主体经验的角度来衡量审美活动。
人文学科和自然学科的结合不属于文化大综合内容。
美学的特点:美学和人生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美学和每个民族的文化传统联系紧密,美和真、善是哲学永恒的课题。
美学学科性质 : 美学是一种人文学科,美学是一种交叉学科,美学是表现为理论形态的审美意识
审美活动是人性的一项基本价值需求。
1.3 为什么与如何学习美学
美学理论是哲学的一个分支。美学是理论形态的审美意识。学习美学的必要性是由美学的学科性质和人的本性决定的。
很多学术期刊上的文章无论是看上去还是读起来都平平淡淡,主要是因为作者缺乏(理论根基)
学习美学既要重视直接方法,又要注重间接方法。
对京剧的描述 : 京剧是角的艺术、京剧中有写实的部分、京剧中的虚拟不等于写意。
写意是中国绘画美学的概念,它与道家家的美学有密切联系。
中国古典美学有自己独特的范畴和体系,西方美学不能包括中国美学。
决定美学学习方法的因素是:美学的学科性质。
学习美学的必要性并不只是美学的学科性质决定的。
2 美是什么?
2.1关于美的本质的讨论
1)美的社会性在审美主体,而不在自然物本身。
2)高尔太承认美感的产生要有一定的对象。
3)朱光潜在美学大讨论中解决的理论问题是:说明艺术美和自然美的统一;对美的社会性做出了合理的解释。
4)“美是物在人主观中的反映,是一种观念。”这一观点来自(吕荧)。
5) 朱光潜认为美的社会性不在自然物本身,而在审美主体。
6)“物的形象是不依赖于鉴赏的人而存在的,物的形象的美也是不依懒于鉴赏的人而存在的。”这一观点来自(蔡仪)。
7)李泽厚认为,美学的基本问题是(认识论)问题。
2.2 美的本质的定义
1)“美不自美,因人而彰”这句话来自于柳宗元
2)美并不是对任何人都是一样的。
3)
“表象”是物的模样的直接反映。
物的形象是“美”的属性的本体。
物的形象是根据“表象”来加工的结果。
物本身的模样不是艺术形态的东西。
4)中国传统美学认为不存在一种实体化的,外在于人的“美”。
5)“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是体验而不是认识
6)不同时代,美具有不同的表现,这说明美具有:时代性 。
7)“每个行星都有自己的太阳”出自:费尔巴哈 。
2.3审美意象与审美活动
1)中国传统美学认为,(意象)是“美”的本体。
2)《文心雕龙》的作者是刘勰。
3)绘画美学的纲领“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是张璪说的。
4)中国传统美学的核心概念是意象。
5)审美意象不是一种物理的存在。
6)文艺既是现实人生的反照,也是现实人生的超脱。
7)审美活动的本质是:情景合一
2.4 意象世界照亮一个真实世界
1)意象是审美活动中情景相生的产物。
2)美是超越于复归的统一。
3)“ 如所存而显之。”这句话出自(王夫之)。
4)《易经》认为天地万物与人的生辰命运息息相关
5)意象世界是对主客二分的超越 。
6)杜夫海纳的灿烂的感性是指:情景交融 。
7)西方传统的“真正的世界”的表现形态不包括生活世界。
8)俄国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不赞成真善美三者的统一
3美感的分析
3.1美感是体验而非认识
1审美活动在主体方面的前提条件是:跳出主客二分
2埃尔金斯《视觉品位》中看油画的方式无助于产生一个充满意蕴的感性世界。
3主客关系的特征是 : 对象性、外在性、认识的桥梁性 。 不是主客关系的特征 : 相对性 。
4不能用来代指“美感”的概念是审美意象, 可以用来代指“美感”的概念是: 审美经验、审美意识、感兴。
5关于人与世界融合关系的特征 , 不属于张世英先生的观点是:客观性和对象性;属于张世英先生的观点是客观性、非对象性、客观性和非对象性。
6美感不是认识; 审美意识要求天人合一; 美感是体验; 美感能够产生生理上的快感
7时间的距离和空间的距离有助于产生美感。
3.2美感的分析
1“庭前柏树子”的典故告诉人们佛法大道就在当下眼前这个世界。
2伽达默尔认为审美体验不仅是一种与其他体验相并列的体验,而且代表了一般体验的本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