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科学基础二元合金的凝固理论.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 b. 柱状晶区的形成 随着细晶区的形成和内部热量的向外传递表面温度逐渐升高,在铸锭内部形成一定的温度梯度,便在细晶的基础上部分晶粒向里生长形成柱状晶。 在柱状晶生长过程中,液-固相界面前沿液体中具有正的温度梯度。对于工业纯金属和合金来说,通常在界面前沿液体中存在着较大的成分过冷度,故柱状晶的以树枝状方式生长,但柱状晶的主晶轴垂直于模壁。 * c. 中心等轴粗晶区的形成 柱状晶越发展,温度梯度越小,则成分过冷区越来越宽。当铸锭向四周的柱状晶都向锭心发展并达到一定的位置时,由于成分过冷的增大,使铸锭心部的溶液都处于过冷状态,都达到非均匀形核的过冷度,开始形成许多晶核,沿着各个方向均匀生长,阻碍了柱状晶区的发展,形成中心等轴晶区。 * 铸锭中三层组织的性能 细晶区:等轴晶粒,组织较致密,故力学性能较好。但由于细晶区层总是比较薄的,故对整个铸锭的性能影响不大。 柱状晶区:相互平行的柱状晶层。组织致密,另外柱状晶的“铸造织构”可以被利用。立方金属的001方向与柱状晶长轴平行,这一特性可被用来生产用作磁铁的铁合金;还可用来提高合金的力学性能。 中心等轴晶区:各方向上的力学性能较均匀一致。但容易形成许多微小的缩孔,导致组织疏松。 * 影响铸锭组织的因素 铸锭的宏观组织与浇注条件又密切关系: 随浇注条件变化可改变3个晶区的相对厚度和晶粒大小,甚至不出现某个晶区; 快的冷却速度,高的浇注温度和定向散热有利于柱状晶的形成;若金属纯度较高、铸锭截面较小时,柱状晶快速成长,有可能形成穿晶。 慢的冷却速度,低的浇注温度,加入有效形核剂或搅动等均有利于形成中心等轴晶。 * 铸锭中的缺陷 铸造缺陷的类型较多,常见的有缩孔、气孔、疏松、偏析、夹渣、白点等,它们对性能是有害的。 1. 缩孔 shrink hole 大多数液态金属的密度比固态的小,因此结晶时发生体积收缩。金属收缩后,如果没有液态金属继续补充的话,就会出现收缩孔洞,称之为缩孔。 缩孔是一种重要的铸造缺陷,对材料性能有很大影响。通常缩孔是不可避免的,人们只能通过改变结晶时的冷却条件和铸模的形状(如加冒口等)来控制其出现的部位和分布状况。 缩孔 * 铸件中的气孔 2. 气孔 gas hole 在高温下液态金属中常溶有大量气体,但在固态金属的组织中只能溶解极微量的气体。因而,在凝固过程中,气体聚集成气孔夹杂在固态材料中。 如果使液态金属保持在较低温度,或者向液态金属中加入可与气体反应而形成固态的元素,以及使气体分压减小,都可以使铸件中的气孔减少。减低气体分压的方法是把熔融金属置入真空室内,或向金属中吹入惰性气体。 内部的气孔在压力加工时一般可以焊合,而靠近表层的气孔则可能由于表皮破裂而发生氧化,易形成裂纹。 * 3. 偏析 segregation 铸锭中各部分化学成分不均匀的现象称为偏析。 分为:宏观偏析和显微偏析 宏观偏析 (区域偏析) 正常偏析(正偏析) 合金的分配系数k01,合金铸件中心所含溶质质量浓度比外层的高 反偏析 合金的分配系数k01,合金铸件中心所含溶质质量浓度比外层低 比重偏析 初生相与液体之间密度相差悬殊 消除方法:增加冷速;加入第三种组元 * 显微偏析 胞状偏析 溶质组元在胞壁处富集或者贫化 可通过均匀化退火消除胞状偏析 枝晶偏析 先凝固的枝干与后凝固的枝干之间的成分不均匀 树枝状生长,一个树枝晶就形成一个晶粒,故枝晶偏析发生在一个晶粒内部,也称为晶内偏析 影响因素: a.凝固速度:越大越严重; b.偏析元素在固溶体中的扩散能力:越小越严重; c.凝固温度:越宽越严重 晶界偏析 溶质元素在晶界处富集的现象 影响因素:a.溶质含量:越高,偏析越严重 b.非树枝晶长大使晶界偏析越严重,枝晶偏析可减弱晶界偏析 c.结晶速度:越慢,原子扩散越充足,偏析越严重 * * * * * 特征: ●由于第二组元的加入, 溶质原子要在液、固两相中发生重新 分布,这对合金的凝固方式和晶体的生长形态产生重要影响。 ●结晶过程与对应的相图有直接的关系,在形核时不仅需要过 冷、结构起伏和能量起伏,而且还需要成分起伏。 成分起伏:材料内因原子的热运动,引起微区中瞬间偏离溶液 的平均成分,出现成分此起彼伏的现象。 ●引起凝固组织的宏观偏析和微观偏析。 7.4 二元合金的凝固理论 * 合金凝固时,要发生溶质原子 重新分布,重新分布的程度可用分配系数来表示 平衡分配系数 k0: 7.4.1 固溶体的凝固理论 * 平衡凝固 假设:在凝固过程中,在每个温度下,液体和固体中的溶质原子都能充分混合均匀(扩散),凝固完毕后,固溶体中各处的成分均为合金成分,无溶质的偏聚。 * * 固溶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