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指南.docx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中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指南(2016)》正式发布2016年6月19日,《中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指南(2016)》在沈阳东北心血管病论坛期间正式重磅发布!该指南由韩雅玲院士牵头,113位国内心血管领域顶尖专家组成的专家组共同完成,刊登于《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6年第五期,是在2009和2012年中国PCI指南的基础上,根据最新临床研究成果、特别是结合中国人群的大型随机临床研究结果(共收录了31篇中国专家的文章),参考ACC/AHA以及ESC等国际权威组织发布的最新相关指南,并结合我国国情及临床实践,对PCI治疗领域的热点和焦点问题进行了全面讨论并达成一致观点的基础上编写而成。韩雅玲教授简介:沈阳军区总医院 韩雅玲中国工程院院士沈阳军区总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全军心血管病研究所所长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沈阳军区总医院终身荣誉院长、心内科主任。兼任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候任会长、全军重点实验室主任、美国心脏病学会专家会员(FACC)、欧洲心脏病学会专家会员(FESC)及英国Cardiovascular Therapeutics杂志副主编。曾牵头BRIGHT、TRACK-D、I-Love-It 2、CREATE等多中心、大规模临床研究,并应邀在ACC、ESC、TCT等重要国际学术会议上报告研究结果。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军队及省部级一等奖5项,以通讯作者发表论文500余篇,其中SCI文章140余篇,包括国际著名期刊JAMA、JACC等。相较于2012版PCI指南,该版指南有几点重要更新:一、首次提出建立质量控制体系从2009年开始,PCI的质量控制体系在全国范围内运行。此后,国家质量控制中心逐步建立了省级和军队级质量控制中心的合作关系。为进一步改善质量控制技术和团队协作,新版指南首次对开展PCI的中心提出了明确的资质要求,并要求每一个开展PCI的中心建立质量控制体系(Ⅰ,C),以期对冠心病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质量控制体系具体包括:(1)回顾分析整个中心的介入治疗结局和质量;(2)回顾分析每个术者的介入治疗结局和质量;(3)引入风险调控措施;(4)对复杂病例进行同行评议;(5)随机抽取病例作回顾分析。二、提出最新的EuroSCORE Ⅱ和SYNTAXⅡ危险评分系统基于最新的临床研究结果以及结合中国人群的临床研究,指南首次提出了欧洲心脏危险评估系统Ⅱ(EuroSCOREⅡ)和SYNTAXⅡ评分,新的评分系统更加符合临床需求,为患者后续血运重建策略的选择提供了更为统一、科学的标准。EuroSCOREⅡ通过年龄、性别、肾功能损伤、外周动脉疾病、严重活动障碍、既往心脏手术史、慢性肺脏疾病、活动性心内膜炎、术前状态差、正在应用胰岛素治疗的糖尿病、纽约心脏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CCS心绞痛分型、左心室功能、近期心肌梗死、肺动脉高压、紧急外科手术、是否为单纯CABG、胸主动脉手术等18项临床特点,评估院内病死率。而上一版推荐 的EuroSCORE评分因过高地估计了血运重建的死亡风率,已不再推荐使用。SYNTAXⅡ评分在SYNTAX评分11项因素基础上,新增是否存在无保护左主干病变而变成了12个影像因素,并联合应用了6项临床因素(包括年龄、肌酐清除率、左心室功能、性别、是否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周围血管病)。在预测左主干和复杂三支病变血运重建的远期(4年或以上)死亡率方面,SYNTAXⅡ评分优于单纯的SYNTAX评分。SYNTAX根据11项冠脉造影病变解剖特点定量评价病变的复杂程度的危险评分方法。对于病变既适于PCI又适于CABG且预期外科手术死亡率低的患者,可以继续采用SYNTAX评分帮助制定治疗决策,至今仍在临床上广泛使用。三、血运重建策略选择稳定性冠心病(stable coronary artery disease,SCAD) ?结合最新版ESC/EACTS(2014)指南,指南建议SCAD以冠状动脉病变直径狭窄程度作为是否干预的决策依据。病变直径狭窄≥90%时,可直接干预;当病变直径狭窄90%时,建议仅对有相应缺血证据,或血流储备分数(fractional flow reserve,FFR)≤0.8的病变进行干预。近年药物洗脱支架(drug-eluting stent,DES)的广泛应用显著降低了PCI术后长期不良事件发生率,PCI在SCAD中的适应证逐渐拓宽。针对合并左主干和(或)前降支近段病变、多支血管病变患者,指南建议根据SYNTAX评分(Ⅰ,B)和SYNTAX Ⅱ(Ⅱa,B)评分评估中、远期风险,选择合适的血运重建策略。针对存在前降支近段病变的单支病变和双支病变,PCI的证据级别由Ⅱa B上升为ⅠA和ⅠB;左主干和三支病变的适应证推荐纳入到统一的SYNT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