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饮服务与管理》课程校内发展的主要历史沿革.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一、本课程校内发展的主要历史沿革
90年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高职高专教育也取得了很大的发展。我院于1994年开办高职旅游管理专业,《餐饮服务与管理》课程被列为本专业的核心课程及系重点课程。经过十余年的发展,本课程基本形成为具有本院特色的颇受学生和社会欢迎的专业课程。本课程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一)尝试阶段(1994年—2000年)
这一阶段,高职教育还处于形成和发展阶段,对于高职教育的理念还未形成,教学还停留在传统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理念上。这一阶段的特点是:
1、教学体系为单一的理论体系。
2、教学内容注重原理,讲究知识的广度、深度和难度,注重学科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和系统性。
3、教学形式以单一的课堂教学为主。
4、考核方式单一,以书面理论知识考核为唯一的考核方式。
5、缺乏实训实作条件,教学条件较差,教材及参考书籍较贫乏。
(二)发展阶段(2001年—2002年教改试点前半期)—2005年教改试点后半期)—培训—鉴定”的一条龙教学模式。
6、教师队伍“双师”素质化。担任本课程教学的教师,通过多种形式,完成了“双师型” 教师的转变。
(四)创新阶段(2006年至以后)
2006年本专业获得市级示范专业称号,极大地推动本课程的创新发展:
1、将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要求、岗位实际要求、国家职业标准三者相结合,形成了“三位一体”的课程教学体系。
2、根据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岗位需求及前后续课程的衔接,大幅度地整合教学内容,形成了“必需够用”的课程教学内容。
3、教学形式不断丰富和完善。开始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课堂与实习地点一体化等教学模式。
4、逐步尝试远程网络教学,加速知识和观念的更新.
5、进一步加强产学研结合,尝试建立本院的产业式实训基地,实现实训系统化、基地效益化。
6、大力开展教材建设,根据专业教学和高职教学的需要,自编实训教材。
二、工学结合的改革及实际效果
本课程在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中,不断探索工学结合的发展之路,工学结合的改革经历了三个阶段:
1、工学结合的雏形:在课程发展的初期,工学结合尚处于萌芽状态,工学结合的方式主要是带领学生参观餐饮企业,让学生对餐饮企业及餐饮服务有一个初步的感观认识。这一阶段学生没有实际的岗位实践体验,对于技能的培养和掌握没有实际效果。
2、工学结合的初步建立:随着校外实习基地的逐步建立,开始了学生到餐饮企业的顶岗实习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是利用企业对员工的需要,学生到企业顶岗工作,在工作中进一步学习、掌握在学校所学的知识和技能。但针对性差,无法有效而全面地针对学生在学校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补充和完善。
3、工学结合的完善:在这一阶段,出现了新的工学结合形式。第一是“工学交替”的教学模式开始出现。学生除了利用业余时间到餐饮企业顶岗实习外,还与企业合作,实行教学与实习交替进行的教学形式,即学生学习某一知识技能后,让学生将校内所学知识与技能及时地在实际的岗位中得到应用和提高,并发现问题和不足,然后再回到学校,进行补充和完善。第二,开始探索“课堂与实习地点一体化”,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需要,将教学安排到企业相关现场,在真实的职业环境和氛围中教学。通过这样的工学结合,学生能更好地掌握知识和技能,既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进一步加深了学生知识和技能掌握,促进了学生职业素质与职业能力的发展
三、课程定位与人才培养目标:
重庆教育学院旅游系旅游管理专业(高职)在2002年初被批准为期5年的教育部教改试点专业,06年被评为重庆市教改示范专业。长期以来,坚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为社会“培养职业道德良好、理论知识足够、职业技能熟练、综合能力较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饭店、旅行社主要岗位服务与管理一线需要的高素质的高技能人才”。
《餐饮服务与管理》课程是旅游管理专业饭店方向的主干专业课程,是学生必修的岗位能力课程。
本课程既涵盖了餐饮服务与管理工作中必不可少的理论,也体现了服务工作的基本技能要领,是从事饭店餐饮服务行业必需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作为全国高职高专教育教学改革试点专业,根据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以及餐饮服务与管理的岗位需求,本课程旨在将学生培养成“高素质的高级餐饮服务员”和“高素质的初、中级餐饮管理人员”。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餐饮服务与管理必备的专业理论知识,具备从事餐饮服务与管理的较高的服务技能与管理水平,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职业道德和爱岗敬业精神,成为餐饮企业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的高技能人才。
四、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掌握饭店餐饮服务与管理的基本原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掌握餐饮服务和管理的基本技能,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通过实践训练,成为能适应与管理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符合、岗位实际需求及国家职业标准规范的
六、理论课教学
(一)理论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