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及废水处理厂设计.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水及廢水處理廠設計 1.概論 1-1 常用術語 1-2 廢水處理廠與下水道系統 1-3 廢水處理廠的基本構成 1-4 相關法規與政策 1-5 規劃與設計文件 1-1 常用術語 下水道及相關設施定義 下水道法 下水:排水區域內雨水、家庭污水及事業廢水 下水道:為處理下水而設之公共及專用下水道 公共下水道:指供公共使用之下水道 專用下水道:指供特定地區或場所使用而設置尚未納入公共下水道之下水道 下水道用戶:依法接用下水道者 用戶排水設備:用戶接用下水道之管渠設備 下水道工程設施標準 下水道工程設施:管渠、抽水站、污水處理廠及其相關設施 1-1 常用術語 廢(污)水處理廠 中文常見用法 污水處理廠(污水廠) 廢水處理廠(廢水廠) 水資源回收中心 英文常見用法 Wastewater Treatment Plant (WWTP) Municipal WWTP Water Reclamation Plant Water Pollution Control Plant Publicly Owned Treatment Works (POTWs) 1-1 常用術語 廢水處理常用術語(1/4) (Metcalf Eddy) 生物固體(biosolids):有機性半乾狀之廢水處理殘餘物,經生物或化學方法穩定,適合再生利用 Class A biosolids:致病微生物(包括腸病毒、致病菌及活的蟲卵等)減少至低於偵測極限 Class B biosolids:生物固體物中致病微生物減少至無害(不可以袋裝或桶裝方式出售或贈予,或是用於草地或家戶庭園) 廢水特性(characteristics):廢水中成份的大致分類,如物理、化學及生物等 組成(composition):構成廢水的物理、化學及生物成份 1-1 常用術語 廢水處理常用術語(2/4) (Metcalf Eddy) 成份(constituents):廢水中單一類物質、元素或生物物種,例如懸浮固體物、氨氮 污染物(contaminants):使用過程中加至自來水的成份 消毒(disinfection):以物理或化學方法降低微生物的致病能力 放流水(effluent):從某一處理步驟中排出的液體 雜質(impurities):使用過程中加至自來水的成份 非點源(nonpoint sources):在一相當大面積的污染源中有多個排放來源 1-1 常用術語 廢水處理常用術語(3/4) (Metcalf Eddy) 營養鹽(nutrient):通常指廢水中的氮及磷,可能引起水體中藻類或植物的過量生長 參數(parameter):一項可度量的因子,例如溫度 點源(point sources):自特定地點如管線或放流口排出的污染負荷 污染物(pollutants):使用過程中加至自來水的成份 再生(reclamation):為了再利用而處理廢水,或是將處理過的廢水加以再利用 回收(recycling):為有利的目的而再利用處理過的廢水或生物固體 1-1 常用術語 廢水處理常用術語(4/4) (Metcalf Eddy) 再淨化(repurification):將廢水處理至適合各種用途,包括間接或直接飲用 再利用(reuse):有利地使用再生廢水、再淨化廢水或穩定之生物固體 污泥(sludge):廢水處理過程中所移除的固體物,經過適當處理物才會成為生物固體 固體物(solids):可以重力方式(如沉澱、濃縮等)自廢水中分離的物質,或是污泥脫水操作中產生的固態殘餘物 1-1 常用術語 處理層級定義(下水道工程設施標準) 初級處理利用物理方法分離、去除水中大部分懸浮固體、油脂及少部分之膠體、溶解固體與生化需氧量之處理過程;通常為廢(污)水處理之最先處理過程 二級處理:經初級處理後之廢(污)水之後續處理,以去除溶解性、膠狀性之有機物為目的之處理過程 高級處理:利用獨特生物處理過程,獲得二級處理程度以上或相當三級處理水質之處理過程 三級處理:利用物理、化學或生物方法將經二級處理後之廢(污)水中之營養物質、低濃度懸浮固體等去除之處理過程 1-1 常用術語 處理層級定義(1/2) (Metcalf Eddy) 前處理(preliminary):去除廢水中會引發操作維護問題的成份,如破布、樹枝、漂浮物、砂礫及油脂 初級處理(primary):去除廢水中部份懸浮固體物及有機物 強化初級處理(enhanced primary):強化懸浮固體物及有機物之去除,通常使用化學加藥或過濾 二級處理(secondary):去除生物可分解之有機物(溶解或懸浮)及懸浮固體物,傳統二級處理定義中通常也包括消毒 1-1 常用術語 處理層級定義(2/2) (Metcalf Eddy) 可去除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