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设计的原理.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四章 园林设计的原理; ⒈主景,也称中景。是园林绿地的核心,一般一个园林由若干个景区组成,每个景区都有各自的主景,但各景区中,有主景区与次景区之分,而位于主景区中的主景是园林中的题和重点;⒉配景,起衬托作用,像绿叶与红花的关系一样。主景必须要突出,配景则必不可少,但配景不能喧宾夺主,能够对主景起到烘云托月的作用。;常用的突出主景的方法有以下几种:;;广州越秀公园的五羊雕塑,以升高主体,降低视线法来突出主体;运用轴线和风景视线的焦点:;中轴对称:;对比与调和:;重心处理:;动势集中:;*;(二)分景;⒈障景;苏州环秀山庄山障曲直、明暗对比;东、西两峰之间,露出屋顶一角,这是另一种半遮半露的手法。;拙政园中园的以山障景;故宫宁寿宫叠石障景;北海澄观堂后园叠石障景;曲障景物隐约可见,虚实变化;院落障抑制视线、屏障景物;影壁障;拙政园西园的以亭障景?;;⒉隔景;留园漏窗隔景(虚隔)景物若隐若现、千变万化;隔景(虚隔);隔景(实隔、虚隔);(三)借景与对景;借景能扩大空间,丰富园景,一般借景的方法有以下几种方式:
1、远借
2、邻借(近借)
3、仰借
4、俯借;远借:
把远处的园外风景借到园内,一般是山、水、树林、建筑等大的风景。;拙政园远借北寺塔;故宫借景白塔;邻借(近借):
把邻近园子的风景组织到园内,一般的景物均可作为借景的内容。;仰借:
利用仰视来借景,借到的景物一般要求较高大,如山峰、瀑布、高阁等。;俯借:
指利用俯视所借景物,一般在视点位置较高的场所才适合于俯借。;沧浪亭俯借水中倒影;?对景: 对景是指静观或动观时安排在游人正前方的一些景物,借以免除视觉中的寂寞感。对景不是园中的主要景物,但是散置在园内点缀烘托、陪衬其他景物却是不可少的。;拙政园中的倚玉轩与荷风四面亭;拙政园中的别有洞天与荷风四面亭;颐和园昆明湖湖心岛和万寿山对景;*;*;*;*;*;(三)夹景、框景与漏景; 雄浑壮阔的三峡,正是大自然缔造的绝妙夹景。夹岸青山对峙,中间一江碧水东流。;中国古代???筑中的夹景;平遥古城的王家大院;*;入口框景;*;端头框景;*;流动框景:苏州园林里,水体不可少,自然水体游览工具——船也是不可少的,人在船中坐,船在园中游,自然的形成了流动框景——人不动而画面在画框中不断更换,别有一番情趣。;镜游框景(最常见)——以各式窗户框起的景色;利用枝条作景框;扬州瘦西湖吹台亭的三星拱照利用月亮门作景框;漏景:花墙、廊壁、花窗、树枝叶隙和林木间隙等,将院内外、廊壁内外、林隙内外的美景组合,构建一种若隐若现、雅致迷离景致的手法。;拙政园中透过乔廊可看到后面景色;;以苏州园林为例分析其构景手法:; 对景:苏州古典园林通常在重要的观赏点有意识地组织景物,形成各种对景,但不同于西方庭院的轴线对景方式,而是随着曲折的平面,步移景异,依次展开。这种对景以道路、廊的前进方向和进门、转折等变换空间处以及门窗框内所看到的前景最为引人注意。所以沿着这些方向构成对景最为常见。 ; 障景,苏州古典园林入口处障景的处理,有山石、植物、景墙等等多种方式,已成为苏州古典园林造园处理最常用的手法之一。如狮子林中的问梅阁,在折桥上观看问梅阁时,假山和花木遮挡住部分视线,但同时问梅阁的翘檐又露在空中,吸引着游人的视线。这种“欲扬先抑,欲露先藏”的手法,“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意境,体现了苏州园林含蓄的设计风格。; 漏景是由框景进一步发展而来。苏州古典园林中,在围墙及廊的侧墙上,常开有许多造型各异的漏窗,来透视园内的景物,使景物时隐时现,造成“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含蓄意境。 如留园的木漏窗,本身纹理优美,花纹独特,给人以美好的视觉感受,同时,透过漏窗,窗外的景色若隐若现,丰富了景色,增添了情趣。留园的漏景窗、沧浪亭的漏窗景和红枫窗景、耦园的漏窗、拙政园的听雨轩及其漏窗都采用了漏景的手法。; 夹景是一种带有控制性的构景方式,主要运用透视消失与对景的构图处理方法,在人的活动路线两侧构设抑制视线和引导行进方向的景物,将人的视线和注意力引向计划的景物方向,展示其优美的对象。;框景——框景是用有限的空间框架去采收无限空间的局部画面的构景手法。在中国古代园林中,多采用建筑物的门框、窗框或亭、楼阁外廊的柱与檐、栏构成的方框构景。;借景——借景多是立面景观的构景方法。就是将园外甚至远方的景观组合到园内某一方向的立面景观中,使之景深增加,层次丰富,造成在有限空间看到无限景致的效果。如何将园内外的景观组合好,影响着全园景致的整体效果,“巧于因借”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借得恰到好处就是对生境、画境、意境的最好统一。;苏州园林的造园艺术,满足了人对自然美的认识、理解和感情。在“天人合一”的思想影响下,形成了写意山水的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