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孔子的心性之说》.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浅谈《孔子心性之说》
心性之学,是关于心性的理论或学说。中国哲学虽然是围绕天人之际展开的,但是天人之际的核心不是天,而是人。而人的问题实质上就是心性问题。所以心性问题一直是中国哲学,特别市儒家哲学的一项基本理论。
作为儒学的开山始祖,孔子还没有确立完整的心性,论性也只有一句:“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 ·阳货》)
从孔子论“性”这点上,我们可以理解为:其心性学说有性、性、性三个层面,由于孔子一生讲得最多的是仁“仁”首先是一种总德,是“德之君”。所有的道德必须以“仁”为最高意旨,同时,各种德行又是“仁”的“臣子”,是其发用流行的表现。孝悌、忠恕、恭宽信敏惠、刚毅木讷、爱等都是仁德的具体体现。“仁”充盈贯穿于其他各种德性之中,每种道德行为,都内在蕴含着“仁”的精神。多了仁性一个层面,“是”与“应该”之间就有了一个过渡性的桥梁,,而且还形成了重要特色。
在儒学哲学里,情才是知、理、义、道的领导力量和决定因素。其实,即使中国人谈论“知”,也绝不是西方意义上的“知”。“子曰: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论语·宪问》)这里的智、仁、勇既是理性,又是道德,又是感性,甚至还是艺术,根本不可能按照某一种特定的定义予以区分、划界。中国的“知”经常涵摄在情、意之中,一定没有了西方之“知”的那种纯粹性、绝对性与超越性。首先,“知”的对象是人,而不是抽象的概念系统、逻辑构架。“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论语·颜渊》)其次,学习的目的也不只是求知得理,而是达“仁”,即掌握做人的根本道理和重要原则。第三,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为什么只要达到“仁”之境界,放弃生命都没有悔恨和遗憾?就是因为在儒学哲学,“仁”却始终不离主体性情。 “仁”不同于“知”,也有别于“理”,它不是绝对的、纯粹抽象的道德律令。一方面,仁中有智,如:“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论语·里仁》)另一方面,仁也不乏情,如:“仁者不忧”(《论语·子罕》)。再一方面,“仁”更不同于纯粹自然的本能宣泄,“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乐,然后笑。”(《论语·宪问》)仁存在于人的社会性与超越性之中,而绝不应该是一种动物性的自然。
总之,儒学的“知”显然已不是纯粹理性的认识运动,也不是一种抽象的知识体系,而毋宁更趋向于本体性的“仁”。“仁”有理有情,有知有欲,有意有乐,是包容一切的心理原真。它比知、德、情的包容更广大宽泛,涵盖着整个生存世界。
“仁”的基本内涵是“爱人”。并从“爱亲”与“爱众”两方面确立了儒家全部道德理想和实践。孔子说:“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仁”从孝悌引发,以孝悌为本,表明孔子立足于亲亲之情论仁。孔子还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论语·学而》)。
人在家里和求学时就应该像孔子教导的这样,到了社会上,到了职场中,就应该放大你的爱心,把在家里时的孝悌和博爱之心扩大到职场中的上级、同时和顾客身上。孔子曾断言:“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一个在家里孝敬父母,尊重兄长的人到了职场中好犯上的人是很少的,而不好犯上而好作乱的人,从来就没有。
职场上的尊敬上级和爱同事爱顾客,是在家里孝敬父母、尊敬兄长的自然发展,是爱心的自然放大。由于“爱心”不是一个单一的优秀品质,还连带着很多其他优秀品质,除了“孝”、“悌”之外,还有“忠”、“恕”、“温”、“良”、“恭”、“俭”、“让”等等。当你在职场上放大你的爱心,同时也会把爱连带这些优秀品质融汇到职场上的工作中来。如果你做到了这一点,无论你的能力大小,你都会是一个职场君子,一个受欢迎的人。爱是有交互性的,当你爱别人的时候,别人也会爱你。对上级、对同事有爱心,会让你的上级和同事像父母和兄弟姐妹一样可敬可亲,会让你的工作场所想家一样使你感到温馨。
当今现实的社会验证,儒家以心性为基础形成了其独特的德育思想和丰富的个体道德修养方法,其中有许多优秀的思想,对今天德育实践仍有积极的价值,值得我们研究开发和继承。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