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表演艺术.ppt

发布:2017-09-29约字共26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表演藝術 質量並重、重結果更重過程 三十年前實施的舊教改 ---- 九年國教,為台灣教育帶來了一場「量的改變」。 目前我們實行的新教改 ---- 九年一貫,是自實施九年義務教育以來,台灣最大的教育革命,將使台灣教育產生「質的改變」 重結果【更重過程】。 當前教育的缺憾 一位在美國中小學教學多年的資深老師,琳達?威廉斯(Linda VerLee Williams),就惋惜地道出了當前教育的缺憾:「初進校園的每一個孩童對周遭世界都充滿著熾熱旺盛的好奇心,在各方面展露出無比驚奇的創意;每一位都是天生的小小科學家、音樂家、歷史家、舞蹈家、數學家、賽跑選手、說故事的好手。只可惜當他們念到九年級,原有的好奇心和創意都因得不到滋長而窒息。」 藝術與人文領域教學架構 未來人才就必須具備三大類能力 基本能力,像是閱讀、寫作、算術、演說的能力。 思考能力,指的是創意思考、理性思考、解決問題和做決策的能力。此外,用心看事情(想像)的能力和知道如何學習也歸這一範疇。 第三大類為個人素質,包括是否有責任感,是否自重、正直、誠實、能夠自我管理並與他人合作。 『九怪』老師,您是哪一類型呢? 第一型:權威型 第二型:媽媽型 第三型:朋友型 第四型:偶像型 第五型:黑道型 第六型:冷漠型 第七型:菜鳥型 第八型:機車型 第九型:麻辣型 藝術是形式 人文是本質 音樂、視覺藝術、表演藝術 藝術與人文 要帶給孩子什麼樣的東西? 藝術與人文 根據部頒《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對於「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基本理念的描述,所謂「藝術與人文」是: 以人文素養為核心內涵的藝術學習。在內容方面,「本學習領域包含視覺藝術、音樂、表演藝術等方面的學習,以培養學生藝術知能,鼓勵其積極參與藝文活動,提升藝術鑑賞能力,陶冶生活情趣,並以藝術潛能與人格健全發展為目的。」 表演藝術課程中教師需具備的元素 演員的特質 彈性的思維 敏銳觀察力 溫暖與包容 堅持的等待 劇場遊戲---創作性肢體活動 能改善學生說寫的溝通能力以及語言外的表達能力. 也能幫助學生發展集中精神,解決問題以及群體互動的技能. 遊 戲 from- 劇場遊戲指導手冊 就是有一組規則,玩的人必須遵守 . 設立規則的目的在幫助遊戲的進行,不在限制(Margaret Faulkes) 遊戲允許犯錯,允許退步,才能不斷培養對挫折壓力的容忍度與反應力. 玩 遊 戲 (S E M) 玩 SQ---人與自己(與物了解自己) 遊 EQ---人與社會(與人情緒教育) 戲 MQ---人與自然(與境天人合一) 兒童戲劇活動(創作性戲劇) 想像(imagination) 肢體動作(Movement) 身心放鬆 戲劇性遊戲 默劇 表演藝術的基本功 小木偶---懸絲偶,熟悉控制關節 鏡子遊戲 跟隨遊戲 模仿遊戲 空間游走(快慢輕重焦點) 肢體角色---感覺熟悉肢體各部位 音樂動態自由創作 兒童劇 兒童劇重視成果的展現,過程並不重要。 是由成人演出給孩童欣賞的戲劇呈現,不是孩童演出。因為,它需要排綀,背稿 若由學生演出,通常排演時,老師成了馴獸師,孩童則成了野獸… 樂趣變成災難 兒童劇 樂趣變成災難的原因 傳統課程中,語文或各領域應用的表演藝術,通常是讓學生依據課本內容或故事情節演戲,也就是兒童劇的模式。 老師比較注重的是最後演出呈現的結果,指導上很注重走位、台詞、如何修正成最適合觀眾欣賞的 ”兒童劇 ”。 排演時,結果往往比過程參與更重要,因為是觀眾導向,非學生為中心的思考模式。 創作性戲劇活動 重結果,更重“過程”。非以表演呈現為終極目的 服務對象為孩童,不論是演戲給他看或帶他演戲。 孩子是快樂的在‘享受’ 玩戲”,重視參與過程。 孩子玩的投入,玩的愉快,在這樣的兒童戲劇活動過程中,會讓孩子產生濃厚的興趣 「創作性戲劇」的重點在活動過程的啟發與分享,而非著眼活動後的成果,更不是要求孩子最後能在舞台作一場戲劇表演 強調即興、創意,非表演性 藉由戲劇學習過程鼓勵學生表達能力 創 作 性 戲 劇 (依照教師計劃) 透過教育 讓孩子 有感覺 能感動 會行動 生活藝術化 藝術生活化 生活情境---效法兒童 視而不見 聽而不聞 食而不知其味 (三峽教師研習會---陳錫祿研究員) 老師真的很重要 因為此時我們的付出 有可能成為孩子 生命中的貴人 年輕只有一次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