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预器柔性接触式密封浅析分解(1).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2、空预器原理与结构 其工作原理;空预器由转子连续旋转,通过特殊形状的金属元件从烟气中吸收热量,然后将热量交换给冷空气。这些高效传热元件紧密排列在圆筒形转子中按径向分割的扇形仓格里。转子周围的外壳与两端连接板连接,形成空气和烟气两个通道。空预器转子缓慢旋转,烟气和空气交替流过传热元件。当转子转至烟气通道时,传热元件表面吸收高温烟气的热量,当转子转至空气通道时,传热元件释放出热量加热空气。如此反复循环,转子每旋转一周就进行一次热交换,通过转子的连续旋转,不断地将热量传给冷空气,可以进一步降低排烟温度,减少排烟热损失,提高进入炉膛燃烧的空气温度,以满足锅炉燃烧需要。 2.2空预器的结构以及扇形板密封 空气空预器主要由转子、蓄热元件、壳体、梁、扇形板、烟风道、密封系统、控制系统、驱动装置、轴承、润滑系统、吹灰和清洗装置组成。转子采用模数仓格式结构,全部蓄热元件分装在24(36或48)个扇形仓格内(见图1)。蓄热元件按高度分为热端(材质为碳钢)、冷端(材质为Corten考登钢),另外有的空预器在热端上部留有一定度高的备用空间(也称未来层,未来层的启用可使排烟温度下降10℃)。 图1 三分仓容克式空预器内部三维示意图 空预器的密封分为径向、环向、轴向密封三种: 径向密封主要用于防止空气从空气侧穿过转子与扇形板之间的密封区漏入烟气侧。径向密封由扇形板与径向密封片构成,对于热端径向密封,多设计采用能跟踪转子热变形的自动控制系统,使得密封间隙始终维持在很小的范围内。 在转子外圈上下两端还设有环向(亦称旁路、周向)密封装置,防止烟气或空气在转子与壳体之间“短路”,同时它作为轴向密封的第一道防线,也起到了一定的密封作用。 轴向密封是当环向密封不严时,防止空气沿转子外圆与外壳的间隙漏入烟气侧,一般用折角板密封,可以消除二次漏风。它作为轴向密封的第二道防线,对减少漏风起着辅助的作用。 以300MW机组为例;转子上部边沿的极限变形量为30mm转子半径5 米,按三角型面积公式计算一块扇型板就可以形成0.075 平方米的漏风面积,如果能测量空预器转子外沿的变形量,并根据测量的变形量控制机械升降机构提升扇型板上下动作来补偿变形间隙,这样就可以大幅度降低空预器的漏风率。 3.空预器的漏风 3.1空预器热态运行时,由于转子内部存在着热交换,上部平均温度高,下部平均温度低,因此会产生“蘑菇状”变形。此外,转子还会产生轴向膨胀(见图2),以及下梁向下弯曲变形。如果冷态时密封间隙没有正确调整好,那么在热态情况下有的地方间隙就会增大(如热端外侧),有的地方间隙就会减小(如冷端外侧),不但会造成大量泄漏,而且会发生严重摩擦,甚至卡涩跳闸。 空预器的结构特点其漏风形式可分为直接泄漏和携带泄漏两种 直接泄漏是通过密封和密封面流入烟气侧的那部分空气量,它是由于空气和烟气间存在着静压差的结果。通过密封系统的泄漏量与静压差的平方根直接成正比,同时也与流体的密度有关系。 携带泄漏是当转子从烟气侧到空气侧和从空气侧到烟气侧通过时,存在于转子中的那部分泄漏量。携带泄漏的数量取决于转子的高度、直径和转子的速度,携带泄漏的漏风量在2%左右是基本固定的。 4. 空预器的漏风的影响 4.1按照一般推导公式,空预器漏风率增加1%,锅炉效率降低0.04%,同时风机电耗升高0.046%。一般情况下携带泄漏是是不可调的,所以人们把治理重点放在直接泄漏上,直接泄漏取决于密封间隙和空预器阻力,而提升机构的提升杆因密封填料处漏风产生腐蚀,而又不能及时更换填料以至发生提升杆卡涩,从而造成机械传动机构过载致使减速机损毁和联轴器损坏,有时探头脱落无法及时更换,缺少备品配件等,致使空预器密封间隙自动控制装置故障率较高,运行人员被迫将其改为手动调整或把间隙提升至最大运行,也就出现漏风率升高。往往空预器堵塞也会加剧空预器的漏风,而空预器堵塞则是出现低温腐蚀造成的积灰引起。因此一般锅炉的排烟温度控制比较严,尽量高于烟气露点(即从空预器进风温度和排烟温度求出的数学平均值),所以在空预器前设置暖凤器。由于近年来锅炉负荷率普遍偏低,当电负荷低于70%以下时,排烟温度一般经常低于设计温度,尤其是汽轮机通流部分 4. 空预器的漏风的影响 4.2通过以上介绍可以看出,空预器的径向漏风所占比例最高(径向漏风约占整个漏风量的80%),而径向漏风又有上部径向漏风和下部径向漏风的分别,由于空预器转子工作时下部温度低上部温度高,中间温度高四周温度低,致使空预器转子工作时呈一种特殊的“蘑菇状”变形。空预器下部径向变形间隙是随负荷的增加而减小的,一般采取预留间隙的方法。而上部变形间隙是随负荷的增大而增大的,这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