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水稻主要病虫害及其防治技术演示幻灯片.ppt

发布:2018-02-19约6.92千字共71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初孵幼虫 2龄幼虫 3龄幼虫 4龄幼虫 心叶形成白色小点或细条斑 叶鞘内侧为害 叶尖结小苞 进入暴食,形成条斑 换苞取食 5龄幼虫 危害特点 初孵幼虫 2龄幼虫 3龄幼虫 4龄幼虫 心叶形成白色小点或细条斑 叶鞘内侧为害 叶尖结小苞 进入暴食,形成条斑 换苞取食 5龄幼虫 危害特点 防治指标:百丛卵量超过150粒或 百丛低龄幼虫超过20头 防治时期:在开始束尖时用药(蛾高峰后7-10天) 防治稻纵卷叶螟的技术关键是用药时期要准,水量要足, 喷雾要细而均匀。当田间开始出现新的小虫苞时,也即大 约在蛾峰后一周左右,开始用药。 注意:迁入、发生峰次多时,第一次药后7-10天必须二次用药。 防治技术 稻纵卷叶螟防治药剂 福戈8-10 克/亩。 50%库龙100 毫升/亩。 20%康宽EC 10ml/亩 5%锐劲特60毫升。 40%毒死蜱EC 120 毫升/亩。 1%甲氨基阿维菌素乳油50-60毫升/亩 。 1.8%阿维菌素乳油100毫升/亩 稻飞虱的发生特点与防治技术 为害水稻的飞虱主要有褐飞虱、白背飞虱和灰飞虱,为迁飞性害虫。常以成、若虫群集在稻株基部吸汁危害,易诱发纹枯病,严重时可造成水稻“穿孔”、倒伏和减产。 褐飞虱 1、成虫褐色,前胸背板和小盾 片上有3条隆起线,有长、短 2种翅型。 2、长翅型前翅浅褐色,透明, 翅斑黑褐色。 3、短翅型前翅伸达腹部第5~6 节,后翅退化。 4、若虫5龄,腹背3、4节有白色 斑纹。 成虫(长翅) 若虫 成虫(短翅) 白背飞虱 长翅型雌虫 短翅型雌虫 长翅型雄虫 末龄若虫 雄虫 雌虫 防治灰飞虱,控制水稻条纹叶枯病 起飞迁出 空中运行 迫降着陆 生境选择 随下沉气流和降雨 穿越近地上空的边界层后,主要随高空水平输送气流的携带作用远距离飞行 受环境触发,靠自身飞翔能力及借助一定的空气对流运动升空 稻飞虱为害部位 稻飞虱为害状 稻飞虱为害状 发生危害的主要特点 一年发生5代。越冬代成虫为4月下旬至5月上旬羽化的,一代为5月下旬至6月上旬,二代为6月下旬至7月上旬,三代为7月下旬至8月上旬,四代为8月下旬至9月上旬,五代为9月下旬至10月上旬。 以褐飞虱和白背飞虱为主,前期以白背飞虱为主,主要为害早稻田和中稻早期,后期以褐飞虱为主,主要为害晚稻田和中稻后期。 稻飞虱的防治技术(1) 防治时期与方法:防治飞虱的关键是时间要早,水量要足(45-60公斤/亩), 喷雾要匀,部位要准。 早稻提倡在孕穗中后期施药,中、晚稻要求在分蘖末期和孕穗后期各防控一次,药液重点喷洒在植株中下部。 稻飞虱的防治技术 (2) 早稻和中稻前期,田间以白背飞虱为 主时,在低龄若虫发生高峰前每亩用: 福戈8-10g。 中稻中后期和晚稻,田间以褐飞虱为主 时, 在低龄若虫发生高峰前每亩用: 福戈8-10g +扑虱灵(毒死蜱,吡呀酮) 稻飞虱的防治技术 (3) 在中稻或晚稻三代二化螟防治时期,福戈8-10g +扑虱灵(毒死蜱,吡呀酮)对水稻后期褐飞虱数量有很好的控制作用。 在飞虱大发生时,用福戈防治飞虱,一定要和击倒速度较快的药剂如毒死蜱、敌敌畏等现混现用 水稻潜叶蝇综合防治技术 水稻潜叶蝇属双翅目、水蝇科,是东北稻区的主要害虫。每年有不同程度的发生,轻则影响稻苗生长,重则造成稻苗死亡。水稻潜叶蝇以幼虫潜入水稻叶片组织内咬食叶肉,剩下表皮。危害处最初在叶面出现芝麻粒大小的弯曲“虫泡”,以后随着虫道的扩大和伸长,不贴在水面上的叶片,弯成黄白色枯死斑。漂浮在水面上的叶片,经田水渗入,发生腐烂,整叶死亡,严重时可使稻苗成片枯萎。除危害水稻外,还危害大麦、小麦。野生寄主,主要是禾本科和莎草科杂草,如看麦娘、稗草、莎草等10余种。由于耕作制度变化,近年水稻潜叶蝇发生呈逐渐加重趋势。 水稻潜叶蝇被害状识别    主要发生于插秧后的稻苗上,幼虫钻人叶内潜食叶肉,残留上、下表皮,使受害叶片呈现不规则白色条斑,在其中可见乳白色至黄白色长形无足的小蛆形幼虫,后期还可见小而长的褐色至黄褐色多节的长条形两头尖的蛹。发生量多、危害重时可造成稻叶枯死、腐烂,造成成片枯萎。 水稻潜叶蝇被害状识别 潜叶蝇形态特征 潜叶蝇属双翅目、水蝇科。幼虫体长3.6毫米左右,圆筒形,稍扁平,头、尾两端较细,无足的蛆形幼虫。体乳白色至黄白色,由13节组成,口钩及齿节片均为黑色,各体节有黑褐色短刺带围绕,这种短刺带在腹面较宽,并稍有突起,恰似足状。尾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