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心理应激与应对概要.ppt

发布:2018-03-08约2.37千字共19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北京协和医院潘国宗等做了大规模流行病学调查,对2486人进行问卷调查后发现,城市人群和郊区人群的IBS患病率有较大差异,分别为10.50%和6.14%,即城市人群患病率高。 北京协和医院潘国宗等做了大规模流行病学调查,对2486人进行问卷调查后发现,城市人群和郊区人群的IBS患病率有较大差异,分别为10.50%和6.14%,即城市人群患病率高。 是指机体内部由于各种刺激引起的一系列非特异全身适应性反应过程。 应激过程: 应激源 应激反应 应激状态 应激效应 第一节 应激的概念 一、应激的定义 原始刺激 紧张反应 综合变化状态 分正负两种 指当个体觉察需求与满足要求的能力不平衡时所表现出的身心紧张状态,其结果可以是适应或适应不良 心理应激(也称心理压力): 强调个体的认知因素 需求的来源即应激源 应激的反应 指个体内部和外部的资源 第一节 应激的概念 二、心理应激的定义 第一节 心理应激的概念 三、心理应激的过程模式 输入 心理应激源 觉察与认知评价、心理防御机制、生理中介机制 心理反应 生理反应 适应 适应不良 环境需求 中介机制 反应与应对 结果 警觉期(alarm stage) 抵抗期(resistance stage) 衰竭期(exhaustion stage) (1)机体防御机制快速动员 (2)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为主 (1)肾上腺皮质激素增多为主 (2)对特定应激原的抵抗程度增强 (1)虽肾上腺皮质激素增高,但GC受体数量和亲和力均下降 (2)出现应激相关疾病的表现 塞里将这种反应称为一般性适应综合征(GAS) 全身性适应综合征GAS 心理应激的研究者注意到“认知”在应激反应中的重要作用。 认为不存在对每一个人都可作为应激源的生活事件。如离婚可能被一个人察觉为极度应激,而另一个人可能高兴。 只有他们被察觉为威胁或可以引起伤害或丧失时,才属于应激源。换句话说,良好应激归根到底不是应激,因为它引起的是良好情感。 应激并不一定都是感到痛苦的结果,也并不是都是有害的,它是一切生命为了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 影响应激反应的因素: 应激源:应激源本身的强度、作用时间的长短与应激反应的强弱有关。 认知评价:认知因素是影响应激反应产生和强弱程度的重要因素。 个性特征:性格特征影响个体的适应能力。 身体素质:应激反应与个体的生理特征有关。 应对能力:善于合理运用心理防御机制,正确自我评价。 社会支持系统:来自社会各方面的精神和物质上的援助。 应激的应对,应对即应付 (1)A/B型行为类型(type A/B behavioral pattern) 是Friedman及Rosenman(1959年)提出的。典型的A型行为类型者就是要在最短时间内完成尽可能多的工作。 一般认为行为类型的人属于易感应激人格,B型行为者相反。 (2)坚韧人格(hardy personality) Kobassa(1979年) 发现,这种人格有助于对抗应激与疾病。有坚韧人格者具有以下心身特征:血压不高,很少生病,个性愉快,很少烦恼。此外与坚韧有关的三个人格归因是:奉献、控制和转变。 个性特征 心理反应:主要表现为焦虑(anxiety)、恐惧(fear)、愤怒(anger)、抑郁(depression)等情绪反应。 生理反应:是身体对应激的适应调整活动,又是某些情况下导致疾病的生理基础。 反 应 第二节 心理应激与健康 一、心理应激对健康的积极影响 1、适度的心理应激是人的成长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2、适度的心理应激是维持人正常心理和生理功能活动的 必要条件。 第二节 心理应激与健康 二、心理应激对健康的消极影响 1、心理应激引起的心理和生理反应可以以症状和体征的 形式表现出来。 2、加重已有的精神和躯体疾病,或使这些疾病复发。 3、心理应激同其他因素一起引起新的疾病。 4、与应激相关的心理障碍   急性应激障碍(acute stress disorder)为一种在强烈的应激源作用下而发生的精神障碍. 应激源常为突如其来,且个体难以承受的创伤性体验,或对生命具有严重威胁的事件和灾难.如严重的交通事故、配偶或子女突然亡故、突发的自然灾害、战争等。 与应激相关的心理障碍 生活事件=应激源 生活事件 1、按事件的内容分类: 工作环境和工作变化 恋爱、婚姻、家庭生活变化 社会和生活环境事件 2、正性生活事件和负性生活事件 正性生活事件 负性生活事件 3、不可预料不可控制与可预料可控制性生活事件 不可预料不可控制事件 可预料可控制性事件 一、生活事件的分类 灾难性事件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