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才发:民族博物馆与旅游业发展内在联系探讨.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宋才发:民族博物馆与旅游业发展内在联系探讨
民族博物馆与旅游业发展内在联系探讨
宋才发(
(中央民族大学 民族博物馆,北京 100081)
摘 要 《国际文化旅游宪章》开启了博物馆参与旅游业活动的大门,民族博物馆事业的兴盛与民族地区旅游业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丰富的文化资源是发展西部地区旅游业的独特优势,民族博物馆是国内外旅游者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博物馆与旅游将成为并驾齐驱的社会发展生力军。民族博物馆已成为中国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博物馆与旅游”被定为世界博物馆日的主题,旅游相得益彰。[1](P1)。也就是说旅游者的旅游活动不会导致长期定居,也不以任何赚钱、赢利为目的。1980年英国旅游局(BTA)前执行官里考瑞什认为:旅游时人的活动即市场的活动,而非一项产业的活动总之,是流动人口对接待地区及其居民的影响。[2](P48)1999年10月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在墨西哥召开大会,通过了新的《国际文化旅游宪章》,为国际旅游观光和著名古迹遗址或博物馆之间的动态关系提供指南。《国际文化旅游宪章》中有6条关于旅游观光的原则,推崇行政区与当地居民参与管理、保护、研究遗产的价值,力求使当地行政区获益、访客的体验感到满意而又有乐趣;当遗产地区与观光之间价值发生冲突的时候,为了现在和子孙后代的利益,应当以可持续发展的方式来管理,并且致力于保护和提高遗产特色。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通过的文化旅游观光宪章,对于博物馆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譬如,2000年国际博物馆协会通过了《博物馆与文化观光旅游宪章原则的建议》,2006年国际博协通过了《金边——万象文化多样性与遗产旅游宪章》,2008年国际博协与世界博物馆公谊会联合会通过了《世界可持续文化旅游宣言》,全面地继承了国际古遗址理事会《国际文化旅游宪章》的理念和思想精髓。所有这些关于国际文化旅游的规范性文件,都是民族地区开展和发展国际国内旅游事业的法规依据。
民族博物馆事业的兴盛与民族地区旅游业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旅游不仅是任何文明国家法律都赋予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而且是国际人权保护的重要内容。世界旅游组织在1980年《马尼拉世界旅游宣言》中明确规定,作为人的基本权利,世界各国政府及其地方政府应当创造条件努力满足其实现。1982年为了进一步实施《马尼拉世界旅游宣言》所形成的《阿卡尔普尔科文件》,又进一步规定了旅游作为人的基本权利的有关内容。譬如,“为人人能享有旅行和度假的权利,必须呈现必要的国家间的团结,以在将来达到一种均衡的形式,满足各阶层人民尤其是最卑微阶层人民的权利”;“休息的权利正如工作的权利一样,必须得到确认而成为人类幸福的一种基本权利”[3](P23)。这种基本权利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以及WTO组织成员的逐渐增多,将会得到越来越充分的保障和实现。它包括同一代人之间,因不同国家、地区社会经济的差异,一部分未具备出游条件的人,会随着经济生活的改善而成为旅游者;不能出游时他们也会有旅游的渴望或者动机等心理行为。同一个人在物质条件越来越好的情况下,出外旅游的距离会越来越远、旅游的次数会越来越多,人类社会的整体旅游活动会越来越强劲,因而各国公认旅游服务产业是永远的朝阳产业。旅游可以使人类摆脱日常例行生活,将日常体验中结构化的必然性转变为模糊性和不确定性,从全新的体验中追寻自身和世界的本源。尤其是随着个体意识的觉醒,越来越多的人已经不再满足于温饱与常规,而积极地选择一种暂时的、形式上的疏离感,以对抗日益加剧的社会阶层的严苛僵硬与冷漠无情。无论你有什么样的理由,都足以成为旅游出发的原因。所以,旅游实质上成了今天多数人们的一种生活态度。旅游能够催人思索,也能够更容易让人倾听到自己内心发出的呼唤。旅游业其实就是一个关联度强和产业链长的产业,以民族博物馆为标志的文化与旅游与生俱来的本质属性,决定了这两大产业之间是密不可分和相辅相成的。博物馆是承载着一个国家、一个城市的文化传统和历史记忆,同时也是文化的缩影,传递着不同民族、地域之间文化的接触和交流。历史文化是吸引的瑰宝,博物馆是不可或缺的旅游资源。世界著名的博物馆如巴黎卢浮宫、纽约大都会博物馆,以及我国的故宫博物院、西安兵马俑博物馆等都是旅游业的靓丽名片。我国推动博物馆免费开放,为旅游业发展提供了一种可以无偿使用的优质旅游资源,调动了旅行社组织旅客到博物馆参观的积极性,激发了游客到博物馆参观的热情,使博物馆追求的社会效益最大化与旅行社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有机统一起来,形成了一种公共文化建设与旅游经济发展相互促进、互利共赢的局面。进一步推动博物馆与旅游机构开展多渠道、多形式的合作,加强为旅游配套的硬件建设和软件服务,加大推介力度扩大社会影响打造旅游品牌,吸引更多国内外游客参观,使博物馆成为每个旅游目的地的一项重要文化体验、成为旅游线上的兴奋点。十一五期间,国内旅游人数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