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动机与方式的实证研究.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毕业设计(论文)说明书
学 院
专 业
年 级
姓 名
指导教师
20xx年 月 日
天津大学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课题名称 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动机与方式的实证研究 学院名称 专业名称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内容包括:课题的来源及意义,国内外发展状况,本课题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手段和进度安排,实验方案的可行性分析和已具备的实验条件以及主要参考文献等。)
一、课题的来源及意义
上市公司盈余指的是公司按照规定从税后收益中提取的各种积累资金,上市公司盈余在公司管理和运营上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是指生产者在公认的会计准则的管理和约束下,为了达到某一种目的,选择最为有利的控制应计项目和会计政策来使利润达到最为有利的高度和水平。
由于它关系到上市公司最为核心和关键的目的和上市公司相关者的利益,因此,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方式方法多种多样,不同的关联方利益所牵涉的动机也不一样。上市公司盈余就像是一块完整的美味蛋糕,为谁分和如何分成为了现今争相讨论重点和关键。
本文对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动机与方式进行实证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的意义:
(1)针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动机及方式的探讨,有利于我们进一步分析上市公司现有的经营状况和未来的发展前途;有利于上市公司针对变化多端的市场做出正确的回应,从而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有利于上市公司考虑好多方面的因素,并对筹资方式、筹资渠道进行科学合理的筹划,选择最合理的资本结构。
(2)对我国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的研究,可以对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重要理论进行丰富,对现代会计理论和研究的方法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同时推进了监管政策的改革,对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控制内部组织的行为、健全外部监管机制等一系列实务的问题提供了必要的解决依据。在实践中,投资者可以使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有一个更理性的认识,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投资者分析可以得到它的盈利信息披露的意义有更深的了解,才能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从而使广大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障,最终有利于企业盈利和资本保增值,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
二、国内外发展状况
国外盈余管理的学术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大多数采用实证研究的
方法,对盈余管理的实证研究是非常广泛的,实证的研究方法都比较成熟。纵观过20年,我发现文学研究设计一般采用三种方法,即总体应计模型(总体应计模型),具体的应计模型(具体应计模型)和频率分布方法(FrequencyDistributionApproach)。Skinner和Bemard(1996)认为要深入研究盈余管理需要具有同质的环境而非只是大量的数据,同质环境中研究者能更容易掌握管理者对特定账户的操纵能力。Teoh等(1998)在对IPO公司发行前后的折旧和坏账准备政策详细检测之后,发现他们在发行及以后年度更倾向于通过折旧和坏账准备政策来进行盈余管理。
近几年来,我国国内也开始对中国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进行实证研究,研究
方法主要借鉴了国外的研究设计方法,其中主要采用了总体应计模型和频率分布
方法这两种研究方法。频率分布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避免总体应计模型和特定应计模型这两种方法在统计上存在的一些缺陷,因此这种方法近年来被许多研究盈余管理的学者采用。
三、研究目标及内容
本文将分为4个部分进行阐述:
第一部分将分析论文问题的提出的背景和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状况,本文的研究结构及研究方法。
第二部分将阐述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动机,将采用比较分析方法,从宏观层面上,分析中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动机和各类动机的特点。
第三部分将阐述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方式,结合中国资本市场特点,提出有可能影响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方式的因素。
第四部分主要对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进行实证分析,分为:样本选择、研究假设、实证分析三大部分。通过分析盈余管理的频数分布情况,对我国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的动机和方式进行了初步的实证分析。
四、研究方法及手段
首先采用比较分析的方法,将中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与发达国家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进行对比分析,得出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独有特点。
其次采用实证分析的方法,以净资产收益率和总资产收益率等指标为解释变量,对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动机与方式进行实证研究。
五、进度安排
1、2013.11.29—2013.12.19 选题
2、2013.12.20—2014.01.16 收集整理资料
3、2014.01.17—2014.03.10 拟定论文大纲及完成开题报告
4、2014.03.11—2012.04.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