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自然地理学理论第8章人地关系发展理论.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八章 人地关系发展理论;第一节 人地关系研究及重要性;第二节 人与自然环境关系的发展阶段;3. 改造自然阶段:工业革命以后——二战
标志:煤、石油、天然气的应用,电力、大机器工业的出现。
特征:
①动力机械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加强了人类利用自然的能力与规模。
②人类与自然共同制造了一些新产品:化肥、杀虫剂。
③工业发展,污染严重。
④人口增多,人类对环境的压力增大。;4. 人与自然的共生阶段:二战以后;第三节 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相互影响);3. 自然环境的作用与影响,随时代的不同而不同;二、人类对自然地理环境有重要影响:5点作用方式与后果(反馈,有利与不利);;④中国南水北调工程产生的问题;3. 对热量平衡和气候变化产生影响;4. 化学元素的人为迁移;三、当今人与自然关系的主要矛盾;2. 耕地与粮食的短缺 ;3. 淡水供应日益紧张 ;4. ??源与矿产资源渐趋枯竭 ;5. 环境污染日益严重;6. 森林破坏与生态失调;第四节 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人地关系学说论点;二、环境影响论:强调环境对文化的影响 ;2、历史唯心主义的地理环境决定论 ;德国的地理学家拉采尔(1844~1904) :地理环境决定论的倡导者,第一个系统地把决定论引入地理学。他在《人类地理学》一书中机械搬用达尔文生物学观念研究人类社会,认为人是环境的产物,地理环境从多方面控制人类,对人类生理机能、心理状态、社会组织和经济发达状况均有影响,并决定着人类迁移和分布。因而地理环境野蛮地、盲目地支配着人类命运。环境“以盲目的残酷性统治着人类的命运”。这种环境控制论思潮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里,成为欧美地理学的理论基石。
辛普尔(E.C.Semple,拉采尔的学生)将这一思潮宣扬于美国,在《美国历史及其地理环境》、《地理环境的影响》等书中一再加以发挥,认为人类历史上的重大事件是特定自然环境造成的。
美国地理学家亨丁顿(E. Huntington)于1903~1906年间在印度北部、中国塔里木盆地等地考察后发表《亚洲的脉动》一书,认为13世纪蒙古人大规模向外扩张是由于居住地气候变干和牧场条件日益变坏所致。1915年他又出版《文明与气候》,创立了人类文化只能在具有刺激性气候的地区才能发展的假说。1920年他在《人文地理学原理》一书中,进一步认为自然条件是经济与文化地理分布的决定性因素,受到了巴罗斯(H.H.Barrows)的抨击。;3、历史唯物主义的地理环境决定论 ;4、或然论(probability) ;三、 文化决定论(改造论、征服自然论) ;3、20世纪:
工业社会的科技与生产力的发展程度,已经到了没有什么自然条件可以阻拦人们为了满足自己不断增长的需要而去向自然索取的地步。于是,征服自然论盛极一时。
文革期间:“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邓小平:科学技术就是第一生产力。
4、作用:
积极:这种思想及实践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起到了伟大的促进作用,而科学技术本身无论在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协调人地关系的重要手段。
消极:“Take a gain of salt”——悠着点,物极必反。若把征服自然论发展到极致,而不用适当的观念来指导科学技术的指向和应用,则会导致滥用自然,并最终受到大自然的报复。;四、 和谐论:5个理论 ;3、和谐论(Harmony) ;4、生态伦理学 ;第五节 可持续发展理论;三、 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四、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内容 ;五、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目标;2、公平:即公平分配 ;3、生态可持续性 ;六、 《中国21世纪议程》的主要内容 ;谢谢!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