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柴油机混合气的形成和燃烧.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五章 柴油机混合气形成和燃烧;柴油机使用的燃料是较难挥发而较易自燃的柴油,它的燃烧组织与汽油机相比有着本质的不同。
在柴油机的工作过程中,混合气的形成和燃烧是个主要过程,对柴油机的性能影响最大。在燃烧过程中,燃料的化学能经过燃烧产生热能,使气体膨胀做功,转变为机械能。
燃烧过程的好坏,关系到能量转换效率的大小,从而直接影响柴油机的性能指标。;柴油机可燃混合气形成和燃烧特点:
是由喷射系统在压缩行程接近终了时开始直接喷入燃烧室内 。
混合气形成的空间小、时间极短,混合气不均匀,在高温、高压下多点自燃着火燃烧的。 ;第一节 柴油机的燃烧过程;单个油粒的着火 ;二、燃烧过程的划分阶段
柴油机燃烧过程非常复杂,为了便于分析和揭示燃烧过程的规律,通常将这一连续的燃烧过程分为四个阶段(如图所示),即
着火延迟期(又称为滞燃期)
速燃期
缓燃期
补燃期;? 从喷油开始(A点)到压力开始急剧升高时(B点)为止的这段时间。
着火延迟期也称为滞燃期。
? 是混合气准备的物理和化学过程。
? 温度或压力越高,着火延迟期越短。十六烷值越高,着火延迟期越短
? 燃烧室的形式和壁温 ,也影响着火延迟期长短。 ;控制压力升高率的措施——减小在着火延迟期内准备好的可燃混合气的量。
可从三个方面考虑:
①缩短着火延迟期的时间(十六烷值)
②减少着火延迟期内喷入的燃油(喷油规律)
③减少着火延迟期内形成的可燃混合气(混合气形成方式);三、燃烧放热规律 ;;1.燃烧放热规律三要素:
(1)放热始点
决定了放热率曲线距压缩上止点的位置。对循环热效率、压力升高率和燃烧最大压力有重大影响。
(2)燃烧放热规律曲线形状
决定了前后放热量的比例。对噪声、振动和有害排放有很大影响。
(3)燃烧持续时间
其长短在一定程度上是理论循环等压放热预膨胀比大小的反映。是决定循环热效率的一个极为关键的因素。对有害排放也有较大影响。;2. 理想的燃烧放热规律及其控制 ;(1)放热始点的要求及控制
要求:保证最大压力出现在上止点后10~15°。
控制:通过喷油提前角及着火延迟期长短来控制 。转速、负荷增加应加大喷油提前角。
(2)燃烧放热规律曲线的形状
要求:先缓后急。
开始放热阶段,控制燃烧放热速率,放热适中,以降低压力升高率,满足运转柔和的要求。
然后燃烧应加速进行,绝大部分燃油在尽可能靠近上止点处完成燃烧,提高经济性和动力性。
控制:通过喷油、气流、燃烧室形状的相互协调来控制。
(3)燃烧持续期的要求及控制
要求:越短越好。
控制:喷油延迟角、改善混合气的形成。;四、汽油机与柴油机燃烧过程的对比;第二节
柴油的喷射及雾化;一、供油系统和喷射过程
1.柴油机供油系统
(已在第三章的“三、喷射燃烧的雾化与扩散燃烧”中介绍);2.喷油泵速度特性及其校正;油量校正装置的作用:
当发动机在标定工况下工作时,如果转速因外界阻力增加而下降,喷油泵能自动增加循环供油量,以增大低速时的转矩,提高转矩储备系数。; 3.喷射过程 ;6.两者的差异
喷油始点滞后于供油始点
喷油持续时间较长
变化规律明显不同
最大喷油速率较低
每一循环总供油量比同一循环理论供油量小;7、异常喷射现象 ;喷射系统中的穴蚀破坏 ;二、燃油的雾化和油束特性
(已在第三章的“三、喷射燃烧的雾化与扩散燃烧”中介绍)
三、对喷射系统的要求(了解)
(P125)
;第三节 混合气的形成和燃烧室 ;一、柴油机混合气形成特点和方式 ;大部分燃油喷射到燃烧室壁上,形成一层油膜。利用受热蒸发和空气的相对运动作用形成较均匀的混合气。
起主要作用的因素是燃烧室壁面温度、空气相对运动速度和油膜厚度。
混合气在这一过程中完全是气相的。;;二、柴油机燃烧室;1.直喷式燃烧室(统一式燃烧室 );凹坑较浅,凹坑口径与活塞直径之比一般大于0.8。
主要依靠燃油的喷散雾化,因此要求高的喷射压力和较多喷孔数目。
混合气形成方式为空间雾化,一般不组织空气运动,空气利用率相对较低(1.5-2.2)
开式燃烧室一般适用于缸径较大(≥140mm),转速较低(≤2000r/min)的柴油机中。 ;切向进气道特点:气道母线与气缸相切,气道形状平直,在气门前强烈收缩,气流通过切向气道时速度越来越快,并沿切线方向进入,在气缸壁上转向,产生绕气缸中心线的旋转运动。; 1) 浅盆形燃烧室 2) ω形燃烧室
3) 挤流口式燃烧室 4) 球形燃烧室 ;图5-26 非回转体燃烧室
a) 四角形 b) 微涡流MTCC c) Quardram d) 花瓣形;直喷式燃烧室柴油机的性能持点 ;2.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