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腰椎间盘突出症(腰痛病)病程记录模版.doc

发布:2017-01-04约2.76千字共6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首次病程记录 2010年11月3日 16:00 病例特点: 1、郑兴荣,女,44岁,工人。 2、主诉:腰痛三月,加重伴左下肢痛1周。 3、现病史:患者自诉三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腰骶部酸痛,久坐劳累及阴雨天症状加重,休息后稍缓解。病程中无发热,无尿频、尿急、尿痛等症。1周前弯腰劳作后感上症明显加重,伴左大腿前缘疼痛,咳嗽、打喷嚏时痛甚,夜间痛甚,影响睡眠。今来我院就诊,门诊以“腰椎间盘突出症”收入院。 病后精神、睡眠差,饮食、二便正常;体重及体力无改变。 4、既往史:既往有“腰痛反复发作”病史多年,否认“肝炎”、“结核”病史,无手术、外伤及输、献血史,无药物及食物过敏史。 5、体格检查: T36.5℃、P80次/分、R16次/分、BP110/70mmHg 神志清楚,精神差,形体适中,痛苦面容,跛行步态,查体合作。舌淡苔薄白脉沉涩。头颅五官无畸形,颈软,气管居中,甲状腺无肿大。心、肺、腹检查无异常。腰椎生理曲度略直,腰肌紧张,L3-S1棘间及棘旁压叩痛(+),无下肢放射痛,挺腹试验(+),直腿抬高试验左70°(+)、右(-),咳嗽征(+),屈颈试验(+),“4”字征(-)。生理反射正常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 6、辅助资料:2010.11.2于市人民医院行腰椎MRI检查示:L3-4椎间盘轻度突出(左旁中央型)、L4-5椎间盘膨出。 拟诊讨论: 1、中医辨病辨证依据:患者以“腰痛伴左下肢痛”为主症入院,中医属“腰痛病”范畴。中年女患,长期劳作,劳累后腰府失护,邪气趁虚而入,寒湿闭阻,滞碍气血,经脉不利而发腰痛,“寒性收引,凝滞经脉”、“湿性粘腻,阻滞气机”,气血经络不畅而发疼痛,结合舌脉证属“寒湿痹阻”之象,治宜祛湿散寒,通络止痛。 2、中医鉴别诊断:与“湿热浸淫”型鉴别,本证见腰髋驰痛,局部灼热红肿,得冷则舒,痛不可触,多兼发热、恶风等症,舌红、苔黄腻、脉濡数,与该患者病证不符,可暂不考虑。 3、中医诊断:腰痛病(寒湿痹阻) 4、西医诊断依据: 1)中年女患,有长期弯腰劳作史;2)因“腰痛三月,加重伴左下肢痛1周”入院;3)专科检查:腰椎生理曲度略直,腰肌紧张,L3-S1棘间及棘旁压叩痛(+),挺腹试验(+),直腿抬高试验左70°(+),咳嗽征(+),屈颈试验(+);4)腰椎MRI检查示:L3-4椎间盘轻度突出。 5、西医鉴别诊断:与“泌尿系结石”鉴别,本病见腰痛剧烈,并见尿频、尿急、尿痛等症,无下肢放射痛,直腿抬高试验(-),与腰椎间盘突出症不同,暂不考虑。 6、西医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 诊疗计划: 1)针灸科常规护理,卧硬板床休息; 2)完善相关辅检(血常规、尿常规、血糖、血沉); 3)针刺散寒祛湿、舒筋通络,取“肾俞、腰阳关、大肠俞、关元俞、气海俞、小肠俞、环跳、环中、委中、阿是穴”均取平补平泻,1日1次,每次留针30分钟,加TDP照射; 4)中药汤剂除湿通络、祛风散寒止痛,方用干姜苓术汤加减,处方如下: 干姜9g 桂枝12g 附子12g 牛膝20g 茯苓15g 白术15g 白芍15g 人参12g 独活15g 杜仲20g 桑寄生20g 菟丝子15g 补骨脂15g 甘草9g 上药共14味,煎水450ml,早、中、晚分服; 5)针刀配合手法治疗,调节力学平衡; 6)推拿、理疗(牵引、直流电、微波等)舒筋通络及指导患者功能锻炼; 7)消除神经根水肿(甘露醇、呋噻米); 8)根据病情调整治疗。 副主任医师:龚新宇 2010年11月4日 08:50 张道敬主任医师查房记录 一、病史特点: 1. 郑兴荣,女,44岁,工人; 2.因“腰痛三月,加重伴左下肢痛1周”入院; 3. 既往有“腰痛反复发作”病史多年; 4.查体:T36.5℃、P78次/分、R19次/分、BP115/77mmHg,心肺腹无异常,腰椎生理曲度略直,腰肌紧张,L3-S1棘间及棘旁压叩痛(+),挺腹试验(+),直腿抬高试验左70°(+),咳嗽征(+),屈颈试验(+),“4”字征(-); 5.辅助检查:腰椎MRI检查示:L3-4椎间盘轻度突出(左旁中央型)、L4-5椎间盘膨出,血常规、尿常规、血糖、血沉未见异常; 6. 舌淡苔薄白脉沉涩。 二、诊断依据: 中医:腰痛病(寒湿痹阻)患者以“腰痛伴左下肢痛”为主症入院,中医属“腰痛病”范畴。中年女患,长期劳作,劳累后腰府失护,邪气趁虚而入,寒湿闭阻,滞碍气血,经脉不利而发腰痛,“寒性收引,凝滞经脉”、“湿性粘腻,阻滞气机”,气血经络不畅而发疼痛,结合舌脉证属“寒湿痹阻”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