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中医基础知识--培训课件.ppt

发布:2017-06-15约2.61万字共240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脏腑之间的关系 脏与脏、脏与腑、腑与腑的关系非常密切,有些在前面已简要论及。 现就临床常见的脏与脏的关系分述如下。 心与肺——心、肺共处于上三焦,为娇脏,极易受损。心主血,肺主气,心、肺相佐,共司人体的血液循环。心血足则肺气充沛;肺气充沛则血液循环正常。反之,肺不足影响血液循环;心的功能不好影响呼吸。人死的时候,往往是心、肺衰竭。 心与肾——心居上三焦属火,肾居下三焦属水。在正常情况下,两者互相联系,保持协调,即是“心肾相交”或‘水火既济”。如果这种正常关系被破坏,就会出现心烦、失眠、头晕、耳鸣、腰膝酸软等“心肾不交”的症状。 心与肝——心主一身之血脉,肝有贮藏和调节血液的功能,两者关系密切。若心血不足,以致血亏肝虚,出现“血不养筋”,可见筋骨酸痛、拘挛、抽搐等症。 心与脾——脾的运化需要心血的滋养与心阳的推动,而心的功能也需脾输布水谷精微来滋养。其次,心主血液的运行,脾有统摄血液的功能,故心、脾的关系密切。常见的有“心脾两虚”,表现为心悸健忘、失眠、面色萎黄、食减、便溏等症。 肝与脾——肝气太旺或脾气虚,都容易出现“肝木乘脾”(肝胃不和),表现为胁痛、胃痛、腹胀等症。 肝与肺——正常情况下,肺金克肝木,但在病理情况下,则往往肝反克肺。例如:肺气本虚,不能制肝,因而肝气上逆,肺气肃降受阻,常见胸膈胀满不适。又如:肝火过盛则灼肺,出现易怒、胸胁痛、干咳、咳痰血等所谓“木火刑金的症状。 肝与肾——肝、肾关系密切,传统养生有“肝肾同源”之说。肝木依赖肾水滋养,肾水不足,则肝阴不足,阴虚不能敛阳,就会肝阳上亢,出现头晕、头痛、血压高等症。 脾与肺——肺气依靠脾运化的水谷精微来滋养。对肺气虚的症状,有时可以用补脾益肺的方法调理。 脾与肾——脾的运化有赖于肾的命门火来协助。故命门火不足可导致脾的功能减弱,出现腹泻。此外,脾能制肾水,若脾虚运化功能减弱而不能制肾水,则肾水泛滥,出现水肿。 肺与肾——肺主气,肾主纳气,肾可助肺气之肃降。若肾虚不能纳气,则见喘促。由肾虚而致的哮喘,需从补肾调理。 上面所讲的五脏六腑的关系,是中国几千年形成的传统养生理论,它将人看成一个有机结合的整体,体现中国文化整体论的思维特点。 此脏损之,彼脏伤矣。 如《红楼梦》里的林黛玉思念贾宝玉过度心火伤肺金得了肺病;肺金伤肝木,肝火特别大;肝木伤脾土,胃口不好;脾土伤肾水,易疲劳;肾水伤心火,更加重了病情。 气血津液 气——不断运动,极其细微的物质 血——循行于脉内的红色液体 津液——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 人体 基本物质 主要内容 基本物质 生成 输布 生理功能 气血津液 ? 气 ? ※ 气的概念 ? ※ 气的生成、运动 ? ※ 气的功能 ? ※ 气的分类及其各自的功能 气是活力很强运行不息的精微物质,是构成人体的最基本物质 。 气一元论 气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 形体、机能、精神 一、人体之气的基本概念 二、气的生成 先天之精气 自然界之清气 水谷之精气 肾藏精 肺主呼吸 脾胃运化 人体之气 生成之源 三、人体之气的运动 1、气机 即 气的运动 2、气的运动形式 升、 降、 出、 入 气机调畅 气的运动通畅无阻 气的运动之间平衡协调 人体的生命活动的根本 气机的升降出入 表现在: 先天之气、水谷之气、 吸入的清气布散全身 精 、血、 津液在体内的运行流动 人体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的 生理活动、 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协调 人与自然环境的联系、适应 3、气运动的意义 吸入清气 呼出浊气 摄入物氺液 排出粪便尿液 4 、脏腑之气的运动规律 肺主出气 肾主纳气 肝主升发 肺主肃降 脾主升清 胃主降浊 心肾相交 五脏 上 心肺 易降 中 脾胃 升降之枢纽 下 肝肾 易升 六腑 脏腑之间 肺之宣发肃降 小肠之分清别浊 特点:升已而降,降已而升。 升中有降,降中有升 规律:对立统一协调平衡 某一脏腑 以通为用,以降为顺 (1) 以肺脾肾为重要,特别是肾 唯肾为根 脾胃为一身气机之枢纽 肺主治节 肺之呼吸直接调节和影响 (2) 气的运动失调 气滞:气在局部发生阻滞不通。 气逆:气的上升太过,下降不及。 气陷:气的下降太过,上升不及。 气脱:气的外出太过,不能内守。 气闭:气内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