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娩镇痛进展汇总.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药 液 配 置 腰麻药 1%罗哌卡因1ml+ 生理盐水 9ml给予3ml即0.1% 罗哌卡因3.0mg 注:因容量较大推药速度要缓慢 30s左右推完 控制平面T10以下 镇痛泵 1%罗哌卡因8ml+ 生理盐水68ml+ 芬太尼4ml 首次剂量:4ml 背景速度:6-8ml/h Bolus:4ml/次 锁定时间:15min 宫口近开全时 停泵 注意事项 宫缩进入活跃期 即宫口开至3-4cm 过早可能使潜伏期延长 过晚则失去分娩镇痛意义 麻醉平面不能高于T10 子宫收缩 T5-10交感神经运动纤维支配 子宫体感觉 由T10-L2神经支配 蛛网膜下腔给药对血流动力学会产生影响 分娩镇痛应注意问题 会阴侧切产妇待胎儿娩出后及时追加药物以免伤口缝合时疼痛 拔镇痛泵时也可追加一次药物,让产妇度过伤口急性疼痛期 分娩镇痛不是麻醉,产妇不能完全无痛,若产妇完全无痛 必然会导致产程延长,一般疼痛程度控制在3分以下 宫颈口扩张7-8cm时,由于内脏痛和躯体痛同时存在 因此整个产程要达到满意的镇痛效果 必须根据产程进展和产妇主观感受积极调整用药量 分娩镇痛后需做剖宫产的产妇 进入手术室前追加8ml药物预充以完善麻醉效果 观察项目 血压(BP) 心率(HR ) 血氧饱和度(SPO2) 心电图(ECG) 胎心监护 常规鼻导管吸氧,氧流量2 L/min 分别于镇痛前、 镇痛后5min、 10min、 30min、 1h直至宫口开全时予以评定,以0-10分计 视觉模拟评分法(VAS) 0 2 4 6 8 10 0级:无运动阻滞即抬腿活动自如 1级:下肢能抬离床面,但高度受限 2级:下肢不能抬离床面,但能屈膝 3级:下肢不能抬离床面,也不能屈膝但能屈踝 4级:下肢不能抬离床面,不能屈膝、屈踝,即运动完全阻滞 下肢阻滞程度评分(改良Bromage法) 产程监测 观察产妇活跃期、 第二产程、 第三产程时间 观察胎儿出生后1min 、5min 、10minApgar评分 记录产妇的分娩方式(顺产、 侧切、 产钳、 剖宫产) 催产素应用情况 观察分娩期间的不良反应(恶心、呕吐 、瘙痒、术后头痛等) 与镇痛前比,*P0.05 **P0.01(n=500) 分娩镇痛对产妇呼吸和循环的影响 指标 镇痛前 镇痛后 5min 5min 10min 30min HR(次/分) 90±7.9 83±8.9** 75±8.0** 81±9.6** MAP(mmHg) 93±8.6 90±8.3* 85±7.5** 89±10.4** RR(次/分) 27±4.1 21±4.8** 19±5.3** 19±3.6** * 分娩镇痛对产妇及新生儿影响(n=2000) 时间 Apgar评分 对照组(n=1000) 镇痛组(n=1000) 1min ≥8分 993例 994例 5min ≥9分 996例 996例 10min ≥10分 998例 997例 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 分娩镇痛对产妇及新生儿影响(n=2000) 对照组(n=1000) 镇痛组(n=1000) 顺产 902 931 产钳 12 15 剖宫产 86 54 对照组(n=1000) 镇痛组(n=1000) 第一产程 7.1±0.41h 6.2±0.32h 第二产程 45 ±3.5min 54±2.3min 第三产程 5±0.23 min 5±0.19min 分娩镇痛对产妇及新生儿影响(n=2000) 仅1例恶心呕吐并发症发生,但较轻微无需处理自愈 偶见下肢轻微麻木,拔管后自动消失 产后头痛 不良反应(n=500) 调查项目 调查结果 例数% 镇痛效果 基本无痛 5% 轻微痛,可忍受 94% 难以忍受 1% 满意度 很满意 85% 基本满意 14% 不满意 1% 镇痛必要性 很必要 60% 有必要 40% 对新生儿 有无顾虑性 有 60% 无 40% 1000例分娩镇痛后认知调查 椎管内阻滞镇痛 优点: 1、镇痛效果好,尤其适合重度产痛者(初产妇) 2、产妇清醒,可进食水,主动参与产程 3、几乎无运动阻滞,可下地行走 4、灵活满足产钳和剖宫产的麻醉需要 5、新药物—罗哌卡因,对产程和胎儿影响小 椎管内阻滞镇痛 缺点 有创操作 实施后有并发症的可能 对产程可能有影响 运用椎管内神经阻滞方法对于分娩镇痛 起效快 、镇痛效果确切 、运动神经阻滞轻 、用药量小 、不影响产程及新生儿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