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课件:中医治己病之中医对鼓胀的辨证论治.ppt

发布:2019-04-21约4.66千字共45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一、鼓胀的辨证要点 本病多属本虚标实之证。临床首先应辨其虚实标本的主次,标实者当辨气滞、血瘀、水湿的偏盛,本虚者当辨阴虚与阳虚的不同。 二、鼓胀的治疗原则 标实为主者,当根据气、血、水的偏盛,分别采用行气、活血、祛湿利水或暂用攻逐之法,同时配以疏肝健脾; 本虚为主者,当根据阴阳的不同,分别采取温补脾肾或滋养肝肾法,同时配合行气活血利水。由于本病总属本虚标实错杂,故治当攻补兼施,补虚不忘实,泄实不忘虚。 1、气滞湿阻 腹胀按之不坚,胁下胀满或疼痛,饮食减少,食后胀甚,得嗳气、矢气稍减,小便短少,舌苔薄白腻,脉弦。 证候分析: 由于肝气郁滞,脾运不健,湿阻中焦,浊气充塞,故腹胀坚。肝失条达,络气痹阻,故胁下胀满疼痛。气滞中满,脾胃运化失职,故食少易胀,喛气不适。气壅湿阻,水道不利,故小便短少。脉弦,苔白腻,为肝郁湿阻之象。本证失治或误治,湿邪可热化或寒化。 治法 疏肝理气,运脾利湿 方药 柴胡疏肝散合胃苓汤加减 常用药: 柴胡、香附、郁金、青皮、川芎、白芍、苍术、厚朴、陈皮、茯苓、猪苓 THANK YOU SUCCESS * * 可编辑 2、寒湿困脾 腹大胀满,按之如囊裹水,甚则颜面微浮,下肢浮肿,脘腹痞胀,得热则舒,精神困倦,祛寒懒动,小便少,大便溏,舌苔白腻,脉缓。 证候分析 由于脾阳不振,寒湿停聚,水蓄不行,故腹大胀满,按之如囊裹水。寒水相搏,中阳不运,故脘腹痞胀,得热稍舒。脾为湿困,阳气失于舒展,故精神困倦,怯寒懒动。寒湿困脾,兼伤肾阳,水液不行,故小便少,大便溏,下肢浮肿。苔白腻,脉缓均是湿胜阳微之候。 治法 温中健脾、行气利水 方药 实脾饮加减 常用药: 白术、苍术、附子、干姜、厚朴、木香、草果、陈皮、连皮茯苓、泽泻 3、水热蕴结(即湿热蕴结) 腹大坚满,脘腹胀急,烦热口苦,渴不欲饮,或有面目皮肤发黄,小便赤涩,大便秘结或溏垢,舌边尖红,苔黄腻或兼灰黑,脉象弦数。 证候分析 由于湿热互结,浊水停聚,故腹大坚满,脘腹撑急。湿热上蒸,湿水内停,故烦热口苦,渴不欲饮。湿热阻于胃肠,故大便秘结或溏洉。湿热下注,气化不利,故小便赤涩。如湿热熏蒸肌肤,则面目皮肤发黄,舌红,苔黄腻灰黑,脉弦数,均为湿热壅盛,病在肝脾之象。 治法 清热利湿、攻下逐水 方药 中满分消丸合茵陈蒿汤加减。 常用药: 茵陈、金钱草、山栀、黄柏、苍术、厚朴、砂仁、大黄、猪苓、泽泻、车前子、滑石 ★若病势突变,骤然大量吐血、下血、系热迫血溢,症情危急,可用犀角地黄汤加参三七、仙鹤草、地榆炭等以清热凉血、活血止血。 中满分消丸: 黄芩、黄连、知母、厚朴、枳壳、半夏、陈皮、茯苓、猪苓、泽泻、砂仁、干姜、姜黄、人参、白术、炙甘草 4、肝脾血瘀(瘀结水留) 脘腹坚满,青筋显露,胁下癥结痛如针刺,面色晦暗黧黑,或见赤丝血缕,面颈胸臂出现血痣或蟹爪纹,口干不欲饮,或见大便色黑,舌质紫暗,或有眦斑,脉细涩或芤。 证候分析 瘀血阻于肝脾脉络之中,遂道不通,致水气内聚,故腹大坚满,脉络怒张,胁腹剌痛。瘀热蕴阻下焦,病邪日深,入肾则面色黯黑,入血则面颈胸臂等处出现血痣,手掌赤痕,唇色紫褐。由于水浊聚而不行,故口渴饮水不能下。大便色黑,乃阴络之血外溢。舌紫红或有紫斑,脉象细涩,乃血瘀停滞之象。失血时则见芤脉。 治法 活血化瘀、行气利水 方药 调营饮加减 常用药 当归、赤芍、桃仁、三棱、莪术、鳖甲、大腹皮、马鞭草、益母草、泽兰、泽泻、赤茯苓 5、阳虚水盛(脾肾阳虚) 腹大胀满,形似蛙腹,朝宽暮急,面色苍黄,或呈晃白,脘闷纳呆,神倦怯寒,肢冷浮肿,小便短少不利,舌体胖,质紫、苔淡白,脉沉细无力。 证候分析: 脾肾阳气不运,水寒之气不行,故腹胀大不舒,入暮尤甚。脾阳虚不能运化水谷,故脘闷纳呆。阳气不能敷布于内外,故神倦怯寒肢冷。若水湿下注,则下肢浮肿,肾阳不足,膀胱气化不行,故小便少。面色苍黄或晃白,均为脾肾阳虚的表现。舌体胖淡紫,脉沉弦无力,均为脾肾阳虚,内有瘀血之象。 治法 温补脾肾、化气行水 方药 附子理苓汤合济生肾气丸加减 常用药: 附子、干姜、人参、白术、鹿角片、胡卢巴、茯苓、泽泻、陈葫芦、车前子 6、阴虚水停(肝肾阴虚) 腹大胀满,或见青筋暴露,面色晦滞,唇紫,口干而燥,心烦失眠,时或鼻衄,牙龈出血,小便短少,舌质红绛,苔少或光剥,脉弦细数。 证候分析 肝肾阴虚,津液不能输布,水液停聚中焦,血瘀不行,故腹胀大,甚者青筋暴露,小便短少,面色晦滞。心烦、失眠、衄血,均为阴虚内热,热伤阳络之象。阴虚津液不能上承,故口燥。舌红绛少津,脉弦细数,亦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