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研究的背景及目的意义.ppt

发布:2017-04-18约1.82千字共21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研究的背景和目的意义 研究内容 3. 研究方法;1.1本项研究的重要性 人类正面临粮食、资源和环境等迫切问题,其中粮食问题尤为突出。水稻和小麦是人类最主要的粮食作物,与玉米一起被称作三大粮食作物。 ; 当今淡水资源的匮乏正威胁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全球水资源匮乏,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是世界人均水平的1/4,且时空分布高度不均,被列为全球13个贫水国之一。农业是用水的大户,其中水稻用水量占全国用水量的65%以上,是我国头号的用水大户;而北方小麦主产区用水量占北方农业总用水量的70%以上,农业年均缺水200~300亿m3以上。因此对稻麦的节水栽培技术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 氮素对稻麦生产的影响仅次于水。中国氮肥用量占全球氮肥用量的30%,成为世界第一大消费国,而中国稻田氮肥吸收利用率却只要30~35%。氮肥利用率低和大量的氮素损失不仅???成了资源的浪费,增加了生产成本,更重要是将导致一系列环境问题。如,地下水污染、江河湖泊的富营养化、全球气候变暖。;1.2 影响粒重形成的因素;1.2.1胚乳细胞增殖与粒重形成的关系;1.2.2 库容活性与粒重形成的关系;1.2.3 激素与粒重形成的关系;1.2.4 细胞程序性死亡与粒重形成的关系;水稻淀粉胚乳细胞死亡的 Evans blue染色检测;1.3 乙烯对粒重形成的调控; 水分胁迫是导致植株体内乙烯释放量增加的一个重要因素。水分胁迫能引起1-氨基环丙烷-1-羧酸(ACC)合成酶的增加,从而导致干旱条件下ACC的急剧积累和乙烯的大量释放,其结果是抑制叶片生长,减少水分消耗,促进植株衰老。Yang等和Apelbau等用离体小麦叶片为材料阐明干旱诱导乙烯的合成和基础乙烯一样,亦遵循蛋氨酸(Met)→S-腺苷蛋氨酸(SAM)→ACC→乙烯(C2H4)的代谢途径。Hoffman等的工作进一步指出,干旱时乙烯前体ACC除了可以转变成乙烯外,还能够转变成丙二酰基-1-氨基环丙烷-1-羧酸(MACC)从而调节乙烯的生成。; 张凤路等在研究玉米籽粒发育与乙烯的释放的过程中发现,乙烯对籽粒发育具有抑制作用。赵春江等通过研究冬小麦灌浆速率与乙烯的释放关系时观察到,灌浆速率高的时期既不是乙烯释放量的最高期,也不是最低期,而是处在乙烯释放量为中间水平的时期,由此推测乙烯与灌浆存在着深层次的生理关系,即只有乙烯的代谢达到合理水平时,籽粒的灌浆速度才会增加。有研究报道,乙烯可作为一种信号(signal)诱导储藏器官中α-淀粉酶的基因表达,从而减少淀粉在储藏器官的积累。; 1.4存在的问题;2.研究内容;3.研究方法;3.2.3水分处理 自开花后9天至成熟进行3种土壤水分处理:水稻:浅水层(0kPa)、轻度水分胁迫(-10kPa~-30kPa)、重度水分胁迫(40kPa~-60kPa),共3处理;小麦:正常水分处理(-20~-30kPa)、水分胁迫(-45kPa~-55kPa),重度水分亏缺(-70kPa~-80kPa),共3处理。安装真空表式负压计监测土壤水分,塑料大棚挡雨。每天6:00~7:00、12:00~13:00、17:00~18:00时记录负压计读数,当读数达到设计值时,每盆浇水0.4 L(MD)和0.2 L(SD),每处理重复60盆。 3.2.3化学调控物质处理(略) ;3.3氮肥试验方案 3.3.1材料 水稻:扬稻6号(籼稻),扬粳9538(粳稻) 小麦:扬麦15,扬麦16 3.3.2.栽培方法: 采用大田栽培,按普通方法栽培。 3.3.3氮肥处理: 于始穗期(10%植株抽穗)进行3种氮肥处理:不施氮(LN)、3kg/亩纯氮(MN)和6kg/亩纯氮(HN)。共3处理, 每处理重复2次。共3×2=6个处理。;3.4测定的内容和方法 1.叶 A. 叶水势 B. 叶绿素含量SPAD值 C. 光和速率 D. 叶绿素荧光参数 E. 乙烯释放 D. ACC含量 2.籽粒(分强弱势粒) A. 籽粒灌浆 B. 籽粒乙烯释放测定 C. 籽粒ACC含量 D. 胚乳细胞增殖动态E胚乳细胞淀粉粒结构观察 F. 籽粒胚乳细胞DNA含量,琼脂糖电泳测定PCD。 3. 产量和品质测定;敬请各位老师同学批评指正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