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中枢神经系统影像诊断学.ppt

发布:2017-06-01约3.84千字共91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CT平扫见小脑中线部位类圆形稍高密度分叶状肿块,其内见多发小斑点状钙化(↑) CT平扫(A)示小脑蚓部一类圆形稍高密度肿块(*),周围脑组织水肿不明显,第四脑室受压、前移,幕上脑室扩张积水;增强扫描(B)肿瘤明显强化(*) CT平扫(A、B)示左侧小脑半球一不规则略高密度影(↑),边缘不清,其周围可见带状低密度影;增强扫描(C、D)病变强化较明显(↑),内见不规则点、线状低密度区,四脑室受压、变窄,向右侧移位 MRI平扫示后颅窝中线小脑蚓部异常信号区,T2WI(A)呈高信号,T1WI(B、C)呈低信号,边界尚清;增强扫描(D)明显不均匀强化(↑),四脑室受压变形,伴幕上梗阻性脑积水 男性,11岁,小脑蚓部占位。T1WI(A、C)呈不均匀低信号,T2WI呈稍高信号;增强扫描(D、E、F)呈轻度不均匀强化,四脑室受压闭塞,幕上脑积水。 MRI平扫示小脑蚓部巨大占位性病变,横断、矢状面T1WI(a、b)呈低、等混杂信号(↑);T2WI(c)以高信号为主,肿块内有囊变区(↑),呈类圆形更高信号;矢状面水抑制像(d)示肿块呈中等度高信号(↑)。第四脑室受压、前移,幕上脑室扩张、积水 CT平扫(A)示小脑蚓部一类圆形稍高密度肿块(*),周围脑组织水肿不明显,第四脑室受压、前移,幕上脑室扩张积水;增强扫描(B)肿瘤明显强化(*) 脑膜瘤 CT 平扫 等或略高密度 常见斑点状钙化 广基底与硬脑膜相连 边界清楚 可有瘤周水肿 颅板:增生或破坏 增强扫描 均匀性显著强化 脑膜瘤 meningioma MRI 平扫 T1WI等或稍低信号 T2WI等或高信号 边缘清楚 与正常脑组织间有时有脑脊液影 增强扫描 明显均匀强化 脑膜尾症 dural tail sign 室管膜肿瘤 室管膜 瘤 间变性室管膜 瘤(恶性) 衬于脑室和脊髓中央管腔面一类动物神经胶质细胞 发病好发部位 :脑室系统 发病好发年龄:1-5Y 临床与病理 肿瘤生长缓慢,形态多呈结节状或分叶状 膨胀性生长或浸润性生长 临床幕下室管膜瘤主要表现为发作性恶心、呕吐 与头痛 以后可出现走路不稳 眩晕 与言语障碍 体征主要为小脑性共济失调 视盘水肿 脑神经障碍 与腱反射异常(23%)。第四脑室室管膜瘤最常见的症状为步态异常。幕上室管膜瘤以头痛、呕吐、嗜睡、厌食及复视等颅高压症状为主 并可有癫痫发作 CT影像 平扫等密度或稍高密度(囊变和钙化) 增强扫描80%肿瘤强化,实性部分强化均匀。 瘤周无水肿 间变性室管膜 瘤可囊变和钙化,出血。 MRI表现 T1WI低信号, T2WI高信号 增强扫描明显强化。 女性,14岁。肿瘤位于第四脑室,T1WI(a)呈等低信号,T2WI(b)以高信号为主,内可见多个片状长T1、长T2囊变区;增强扫描横断面及矢状面(c、d)显示肿瘤实性部分明显强化,囊变区无强化 髓母细胞瘤 胚胎性肿瘤 好发年龄4-8Y 好发部位小脑蚓部 生长快,易转移。 CT表现 略高密度,少数为等密度 边界清晰,瘤周水肿 强化显著,特点密度上升快,下降快。 MRI表现 T1加权像呈低信号,T2加权像呈等信号或高信号, 瘤周水肿 ,增强明显强化。 鉴别诊断 发生于四脑室室管膜 瘤 钙化 星形细胞肿瘤 星形细胞肿瘤是最常见的神经上皮性肿瘤,l颅内肿瘤约占60%,也有文献报告占颅内肿瘤的1 3%~26%,占胶质瘤2 1.2%~5 1.6%。男性多于女性,可发生在任何年龄,而发病高峰在3 1~40岁 。 星形细胞肿瘤可发生在中枢神经系统的任何部位,一般成年多见于大脑半球和丘脑、基底节区,儿童多见于幕下。 临床表现 星形细胞瘤生长缓慢,病程较长,自出现症状至就诊时平均2年,有时可长达10年。临床症状包括一般症状和局部症状,前者主要取决于颅内压增高,后者则取决于病变的部位和肿瘤的病理类型及生物学特性。 一般症状 大脑半球的星形细胞瘤发病缓慢,病程较长,多数先出现由于肿瘤直接破坏所造成的定位体征和症状,随后又出现颅内压增高的症状。 颅内压增高的症状主要包括头痛、呕吐、视神经乳突水肿,视力视野改变,癫痫、复视,头颅扩大(儿童期)和生命体征的改变等。 大脑半球星形细胞瘤约有60%发生癫痫,肿瘤接近脑表面者易出现,约有1/3的病人可以以癫痫为首发症状或主要症状,癫痫发作的类型与肿瘤所在的部位有关。 肿瘤分级 WHO分级 I级:毛细胞瘤,组织学上为良性,儿童多于成人,一般单纯手术可治愈,治愈率超过90%。 II级:弥漫型星形细胞瘤,边界不清,侵犯脑实质致白质灰质边界不清,且弥漫型星形细胞瘤又分为三个亚型:纤维型、原浆型和饲肥细胞性。生存率好于III、IV级,但低于I级,然而,可以高级别肿瘤复发,但一般需要6-8年。 I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